两岸文化交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更需要切实推动的大智慧。
两岸长期疏离,促进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方面,两岸之间可以先办有共识的事,先说有共识的话。哪个话题好说,就多说。哪个话题不好说,就少说,或者放一放,以后再说。一家人总有能说到一起的话题吧?谈得多了,人人持瑾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破题的灵感就来了,融合的共识就多了。共识多了,民意强了,顺水推舟,可水到渠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可圈可点,建树良多。其中形成的共识,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弘扬。例如前几年,苏州寒山寺的法师们精心铸成两口仿唐古钟,一口名为“和合钟”,安奉大陆;一口名为“和平钟”,送到台湾,“兄弟和合钟”在两岸同时敲响。
又如,2009年3月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在台北闭幕。跨海举办,开始一般认为不可能,难度很高,但它实现了。这也表示两岸之间距离缩短了,心与心更加紧密。
海峡两岸之间要更加紧密,就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古人说“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个颜色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好吃,只有一件物品难言好坏。存异需求同,以和为贵。同时,还要“以和为尚”。
我以为,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可从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凝聚深度共识。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推进两岸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有这样深度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第二、放大名人效应。文化融合,需要文化名人特殊的示范、感召和带动,“譬如北辰,众星共之”。例如台湾星云法师当选为CCTV年度“中华之光十大杰出人物”,得到两岸的高度认同。这样难得的名人效应,应该用足、用好。第三、依托民间力量。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要有基地,有依托,才能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地推动起来。第四、探索合作方案。台湾学者提出若干方案,如两岸四地使用“中华卡”,两岸使用共同的中华文化教材,促进两岸文字趋同化,着手两岸共编历史教科书,等等。虽然如何操作,需要研究,但这种探索精神和务实态度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