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资本应当尊重创意及其技术实现在动画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对创意提供孵化的服务,帮助年轻动画人梦想成真
前不久,在一个大型的动画论坛上,人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一事实:仅2011年,中国动画产量就超过26万分钟,远超美日,居世界第一,但几年来,以电视动画而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寥寥无几,即便《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这样的行业“佼佼者”也受到这样那样的诟病。电视动画界没有“金字招牌”,国际影响更是无从谈起——在年产26万分钟的庞大数字下,这样的事实令人心酸。
透过26万分钟的数字,看得见的是动画产业的“突飞猛进”,看不见的是,电视机前的亿万儿童不得不被动接受缺乏趣味和智慧含量的动画,有要求有条件的家庭则要通过其他渠道寻找有品质的国外动画作品。而怀抱梦想、富有创意、甚至在国内外动画短片比赛上斩获大奖的年轻动画人,不得不将青春耗费在低端生产线上,像蚂蚁一般批量“生产”每部少则几百集、多则几千集的“电视动画长篇”。
26万分钟,如果仅仅源于资本自身的增值渴求以及对宏大数字的痴迷,而忽视了人——动画的观众和创作者——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意义?数量极大而品质堪忧,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动画的致命伤。泱泱大国,我们不缺人才,更不缺市场,现在也不缺资本,到底差哪儿?
电视这一播出渠道与市场化的产品供给本来就有尚未理顺的矛盾,再加上以在指定平台播出时长为准绳的补贴政策,让中国电视动画走上“千方百计压低成本、拉长篇幅,倒贴争取播出、赚取政府补贴”的歧路,缺乏创意,不重品质,难以在播出之外通过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也严重压缩了小规模动画公司的生存空间。产业虚胖,已成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产物。
旧有企业组织形态难以凸现创意应有的价值。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走红,大量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和制造业的资本转移至动漫产业。然而跨界的资本携带的同样是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基因”,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员工组织形态,急功近利的利润诉求,使得动画企业难以有效组织具有天赋的员工,在最大程度上释放他们的才华,而对于动画这样一个“创意密集型”产业,这一缺憾是致命的。
“这个国家已经有太多赚孩童钱的商人了!”宫崎骏曾经如此感慨日本的动画产业,“我想制作能让孩子发自内心感到欢喜的电影,绝对不能忘掉这样的根本立场,如果忘掉,工作室就灭亡了!”中国动画人也有毫不逊于宫崎骏的职业理想,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来保护动画人的理想、智慧和创意?
公共政策应该确保优质的动画作品被提供给当下观众。观众与动画人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其基础是动画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作品是动画的第一属性,产业是动画的第二属性。这个规律应当受到尊重,民族动画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是忽视当下观众的理由。产业政策一旦片面追求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而忽略当前观众利益,就会破坏这种天然联系和自然规律,从而走向政策初衷的反面,瓦解动画产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基础。
搭建公平交易平台,确保优胜劣汰;拓宽动画内容播出渠道,满足观众多层次收视需求。媒体渠道的布局、管理体制机制应当服务于观众和动画人的需求,而不是相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逐步实现电视业的全媒体运营,丰富动画内容的盈利模式,是动画产业焕发活力的重中之重。
在企业组织形态上和产业鼓励政策上,充分尊重创意及其技术实现的核心地位。按规律办事,鼓励和采取“创新工场”等形式对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意方案和创新团队提供孵化、发展和壮大的可能,“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更多地帮助年轻动画人梦想成真,相信,像皮克斯、吉卜力那样世界一流的伟大中国动画品牌一定会从中孕育、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