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湘潭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格外强劲。10月28日,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预计两年后,一个集商业、文化、居住及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将呈现在市民眼前。10月29日,2013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在韶山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游客一同为红色旅游打气加油。11月30日,“登万楼·兴湘潭”群众性文体活动正式启动,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参与……
湘潭这座拥有千年文化的古城,正向着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文化产业迈上快速发展轨道。
“好平台”托举“好产业”
“为加快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努力把我市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湘潭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影响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湘潭的文化资源没能合理整合,文化产品没能得到深度开发。
“我市的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有限,集约化程度不高,传统文化产业占的比重大于新兴文化产业比重等等,这些原因使得我市的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建设。”为此,我市制定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我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高度整合外部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培育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园区,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交叉渗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和城市功能复合化。”这位负责人介绍,按照发展规划蓝图,我市推出文化产业“853”计划,即重点发展8大产业,推进落地50个重点项目,做大做强30个重点园区。围绕这个计划,市文广新局目前正在重点推进项目的落地和建设。
据了解,从2010年起,湘潭新兴文化产业有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文化企业共1823家,从业人数达3万多人。2012年经省认定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5.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1%,全省排名第四。
“新项目”催生“新动力”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以新兴文化项目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兴盛,应该合理整合本地文化资源。那么,如何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呢?
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湘潭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了解这家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走进这家文化创意集市,首先看到的是画廊,墙壁上挂满了名家的绘画作品,画廊旁是一间间独立的国画、油画、版画、陶艺等工作室,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和创作空间。而在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里已形成一个集画廊、展厅、设计室、工作室、制作间等多元文化艺术空间于一体的文化实体,我们将努力将它打造成为湘潭‘798’。”湘潭某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举办艺术展、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创办学生艺术原创基地等,一条以书画、瓷艺、旅游产品交易展示为龙头文化产业链正在形成。
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不少拿着“铁饭碗”的单位也开始改制。2012年4月23日,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一改多年来的传统运作模式,调整了分配制度,建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机构。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艺术剧院在抓好演出的同时,还成立了设备租赁部,创办了舞美设计中心、策划创作中心、艺校等,让文化产业市场这条“腿”迈得更大步些。
“文化底蕴”铸造“新引擎”
白石文化、红色文化、湘莲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湘潭来说,不仅是一张张精美的名片,更是一个个蕴藏商机、逐渐庞大的“富矿”。
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为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他们正在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文化会展、健康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正在依托各地资源优势谋篇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例如,韶山市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形成以韶山为核心、覆盖全市、带动周边的湘潭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湘潭县以发展湖湘文化、湘莲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和湘莲文化产业链。雨湖区以万楼新城为龙头,以窑湾和城正街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着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岳塘区以发展商务会展和工业文化旅游为主,依托湘钢、电机、江滨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反映湘潭新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工业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区域性商务会展品牌。湘乡市以打造励志文化和湘军文化品牌为着力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励志文化,抓好水府庙示范区和大东山红色旅游区建设。湘潭经济开区和昭山示范区重点发展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和会展文化,抓好九华德文化公园和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将昭山着力打造为集现代传媒、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聚集区。高新区以科技引领发展现代科技文化,着力扶持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