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共计50项,保护单位120个。加上前三批我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53项,保护单位603个,全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已达403项,保护单位达723个。目前,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05项,保护单位达145个,名列全国第三,文化大省名副其实。
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6项,传统音乐类9项,传统舞蹈类3项,传统戏剧类1项,曲艺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项,传统美术类5项,传统技艺类18项,传统医药类2项,民俗类3项。主要有,晋城“九头十八匠”的传说、汾州民间故事、石勒传说、“王通王绩王勃”的传说、蒲津渡铁牛传说、晋商茶路上的故事入选民间文学类;太原民歌、晋中吹打、大同五音联弹会、文水马西铙、碛口号子、吕梁民歌、汾阳围铙等入选传统音乐类;东蒲舞龙、侯村花船、定襄大马社火入选传统舞蹈类;扬高戏入选传统戏剧类;河津干板腔入选曲艺类;鞭杆、铁礼花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玉雕、内画、平遥彩塑、河津转花灯、泥皮画入选传统美术类;茉莉花茶加工技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并州刀剪制作技艺、戏剧头盔制作技艺等入选传统技艺类;中医烧伤疗法、中药炼制技艺入选传统医药类;绵上天齐庙习俗、阳城桑蚕习俗、后稷祭祀入选民俗类。
根据《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省文化厅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按照评审的具体标准,对全省11个市及省直单位申报的258个项目逐一进行了评审。对于入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扩展性项目,专家提出,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