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政厅广场上,彩球高悬,乐声悠扬。出入口各蹲坐着一对石狮子,它们身后是一丈多高的红色木制牌坊,中间用汉字写着“欢迎光临”。恰逢杜塞尔多夫市政府举办第三届中国文化节,当地企业和民间团体纷纷送上带有浓烈中国元素的舞蹈、书法、武术等节目。把活动推向一波波高潮的,则是“感知中国·重庆巴渝文化德国行”带来的杂技综艺演出、巴渝风情图片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感知中国”和“中国文化节”联袂登场,杜塞尔多夫市长迪尔克·埃尔贝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难抑兴奋之情。他说,中国和杜塞尔多夫虽然距离遥远,但紧密的交流互动拉近了彼此距离。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包括人员和文化交流。“相信今天的活动一定能让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理解更多。”
广场主席台一侧,蜀绣、剪纸、叶脉画、面塑、布艺和糖画等6个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互动展示,引来诸多观众驻足。
糖画传承人刘贵兵悬腕、抖勺、淋汁,在操作台上“写”下“中德友好”四个字。看到埃尔贝斯市长走来,他又用糖汁画了一幅肖像,惟妙惟肖,连市长的眼镜框都没有遗漏。埃尔贝斯笑着说,这可比他本人帅多了,关键是好看还好吃。
面塑传承人谭先华展示的《三国演义》人物个个神情生动,须发毕现。观众们好奇地拿着面塑作品捏捏打打,却丝毫没有损坏。谭先华说,面塑作品保存个100年都没问题。
剪纸项目传承人杨玲正为大家速剪头像。一位市民提出了苛刻要求:我是属鼠的,能在头像的衣领上给我再剪一只老鼠吗?原来这位叫比吉特的女士去过中国。
“这不是老城剪影吗!”一句流利的汉语传来。说话的这位是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的奥特马尔·贝克尔先生,曾到过中国很多城市。贝克尔先生自告奋勇,向周围民众介绍起了剪纸艺术和巴渝风光。
波鸿大学学生瓦萨在现场当志愿者。她说:“虽然我只去过一次中国,但我立刻就爱上了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民。”瓦萨即将从汉学系毕业,她说自己将来一定要找一份同中国有关的工作。
杜塞尔多夫小学校长克劳斯·博纳瓦萨对本报记者说,自己从未去过亚洲,对中国更是了解不多。希望明年能借一次国际会议的机会到中国看看。中国和杜塞尔多夫关系这么密切,将来在学校里也可以多一些这方面的介绍。
据介绍,重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9项。国务院新闻办秘书长才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这次参加“感知中国”活动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是祖传手艺,有的是半路出家,但凭借对祖国文化的热情和自身的努力,传承并发扬了非遗项目。在德国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传播中国文化,也能让外国民众感受到普通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梦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