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时候园区里活跃着几十家动漫公司,但这两年这个数字已经缩减到个位数。”从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的粗略统计不难看出,动漫大势虽然整体呈现微笑上扬的态势,但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动漫产业发达城市,抑或是包括长春在内的动漫起步城市,却因中国动漫业“怪象丛生”而发生各自不同的变数。有人笑称,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剩”者为王的时代,这里的“剩”者指的就是有着执著追求仍未放弃梦想的人群,或是有品牌效应、强势作品而屹立不倒的动漫公司。然而,光有雄心壮志显然不够成事,“剩”者还要考虑如何将自身转换为胜者!
产出“分钟数”难成衡量标准
26万分钟的动画片年产量,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一年差不多要产出1200部动画作品,这个数字远超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及欧美。我省动漫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26万分钟中,可以称之为“好作品”的仅在6万分钟左右,“大部分都是垃圾,东西不好看,制作水平粗糙,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面对记者关于“怎么办”的提问,我省动漫领域领头羊、吉林省铭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很坚定地回答:“需要完善动漫产业扶持政策,动漫扶持资金要扶质不扶量。只有好机制才能催生动漫人发奋图强,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观众的好作品。”的确,对于此前的“鼓励原创”之路,中国动漫人还应坚持走下去,但片面强调“分钟数”以证繁荣,却大可不必。众所周知,动漫业是个“烧钱”行业,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却打了水漂,后果就是动漫企业的无以为继或是永远退出。
业界“品牌”多是“现象级”
记者通过权威渠道获悉去年动画电影的票房成绩,去年内地院线共上映33部动画电影,产出票房约为16.4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21%。其中,国产动画达到24部(包含2部合拍动画),共计获得约为6.28亿元的票房,相较于2012年的4亿,大幅激增57%。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国产动画占到了全年动画总票房的38%,所占份额比201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虽然从整个电影大盘来看,动画片的贡献仍然微小(仅占总票房217.7亿元的2.88%),但却有许多现象令人深思。
在过去的近10年时间里,国产动漫作品仅仅培育出蓝猫、喜羊羊、熊出没等极少数原创品牌,其他动画作品多数“陪练”,令业界叫苦不迭。像《魁拔》、《秦时明月》等获得业界与观众认可的国产动画大片,虽然票房尚可,但很难形成持久记忆。反观票房、人气皆大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近年来俨然成了引爆荧屏、银幕“重磅作品”。然而,单就这两个系列动画片来说,明显仅是“看看热闹”的“儿童动漫”,缘何力压群芳?这个问题,或许只要打开电视机,看看央视少儿频道和各大卡通频道就明白了。儿童视角所到之处,无不充斥着喜羊羊和光头强,别无其它。荧屏不间断的“轰炸效应”,结合愈发精致的宣传发行策略,促成了中国动漫界的“现象级品牌”。
人才缺口缺在“质量”
去年年末,吉林动画学院、吉林禹硕动漫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一部原创3D动画大电影《青蛙王国》投石问路。在去年全年国产动画数量较多的大环境里,横空出世的“青蛙”显然不具备“眼熟”的竞争力。但从其取得的口碑、特别是关于制作技术的认可来看,也算是为学院“学研产一体化”的模式赚了吆喝。吉林动画学院的人才直接进入产业流程,成为动画片的技术制作人员,人才在这里显然获得先天土壤。
但是,记者从许多动漫公司了解到,目前存在关于人才需补还是需泄的两种观点。以铭诺文化为例,以往号称“百名特种兵”的团队,现在只剩下一半。张丽这一年来的忍痛割爱,其实并不难理解。“现在很多做外包的,细分工之下做得比我们要好。只要有一个原画师技术不过硬,就会把整部作品的水平拉下来。公司要养百人团队,不如现在精减后只留下核心策划团队,显示‘最强大脑’的威力。”与此相对的是,很多中小规模的动漫公司,都苦于留不住人才或是没人才上门。
由此不难看出,所谓人才缺口指的不再是数量,而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质量”。行业的大浪淘沙,使剩下的动漫人历尽洗礼,“剩”者如何变胜者?从客观来看,需要国家真正建立促进繁荣的机制,企业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而从主观上来看,恐怕需要的是始终保持冲劲儿的动漫人,以及将自己的动画作品打造成精品乃至品牌的决心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