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一代宗师》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2项大奖,引发热议。早在去年《一代宗师》热映之时,业内、观众关于其优劣的争辩就不绝于耳。事实上,长期以来,很多在国内外获奖的国产片都存在票房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获奖电影不能孤芳自赏
票房惨淡这一“症结”在国外电影节获奖影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的《三峡好人》,柏林电影节获银熊奖的《伊莎贝拉》、《左右》,开罗国际电影节获3项大奖的《芳香之旅》等诸多在国外获奖的国产片,其国内票房大都不超过1000万元。
然而,近来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白日焰火》票房却已过亿元并屡创新高。“无论是早期的《观音山》还是近期的《白日焰火》,打破获奖片票房低迷的方法就是重视营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表示。
王家卫、贾樟柯、王小帅等获奖影片的导演,创作风格个性鲜明,不太理会外界声音。“这种创作导向往往会使得影片漠视市场元素和观众需求。”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周星说。在近日召开的影片《白日焰火》研讨会上,一些业界专家认为,《白日焰火》的营销模式,可以为个性化较强的电影探索新的市场生存之道提供借鉴。“获奖电影不能孤芳自赏,要用市场化手段推广自己,进而获得更多观众认可。”周星说。
评奖会助力票房
2012年,华谊兄弟投资2亿元,由冯小刚精心打造的影片《1942》票房收入不足4亿元,然而,该片却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等奖项。“国内的奖项在评选时间上往往比较滞后,对电影的票房助力不大。”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在他看来,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影片获奖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对票房产生积极作用,而实现两者间的互动,需要在评奖时间和评奖标准上进行一定的调整。
事实正是如此,在《白日焰火》的营销宣传里,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和银熊两大奖项成为有效卖点。“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项大奖的宣传,该片票房也许达不到5000万元。”一位资深影评人说。
评奖与市场能否融合?
要得奖,还是要票房?这种疑惑是诸多导演在投拍影片之时的困惑。冯小刚在拍摄《1942》时就直言该片可能不会赚钱,并且笑称是自己的名气把观众“忽悠”进了影院。
然而综观近年获奖影片,像《寒战》这样荣获诸多奖项却票房大卖的电影同样存在。“真正的好电影可以突破题材的局限性,能够实现艺术表达和市场需求的统一。”周星说。他认为,评奖和市场之间若想寻求融合统一,需要观众理性观影和创作者掌控全局观念的双向成熟。
有网友认为,电影评奖往往只侧重于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等专业元素,而不太重视口碑与市场。然而伴随着近年来两岸三地电影整合度的加强,中国电影各种重要奖项也逐渐加强对商业元素的考量。“不应过度去考虑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应该去考虑好影片和差影片的区别。”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说。
饶曙光则认为,评奖不但要评选出年度优秀影片,更应考虑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