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近400位中外影人踏上“亚洲第一红毯”,赚足了媒体的闪光灯。红地毯上的喧嚣过后,今年的电影节还有着更多的亮点,熠熠生辉。
当电影节遇上世界杯
晚上是世界杯的激情四射,白天是电影节的如火如荼,这个6月,申城的球迷、影迷可谓过足了瘾。
电影节开幕首日,一大早上海影城已经是人满为患,不少人是在家看完了球赛之后直接杀过来。“大银幕和小荧屏之间的切换,是一种很好的调剂。”一位影迷兼球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爱球,是爱球场上厮杀的刺激与真实,爱电影,是爱电影里呈现的丰富与梦幻。
记者了解到,以往排片,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把热门影片安排在晚上7点左右的黄金时段。但因为今年巴西世界杯的不少比赛都在深夜或凌晨直播,为了满足那些影迷兼球迷的要求,组委会把其中一些热门影片安排在周六、周日上午8:30左右,让他们可以看完足球比赛后直接进影院看电影。“球赛与电影节的时间其实并不冲突,凌晨看完球、吃个早饭,再赶场看电影完全可行。”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的王佳彦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特意考虑要为世界杯排片,也并不担心“撞车”可能会影响电影节的关注度。
此外,本届电影节还专门安排了体育影片展映,以吸引那些体育爱好者。如在“多元视角”单元,有讲述拳击运动的《旗鼓相当》、讲述棒球运动的《42号传奇》、涉及马术的《赛马王》,以及《年轻的佩雷兹》、《雅思敏》等体育影片;在“加拿大影展”中,有《当我们还是少年》、《莎拉宁愿跑步 》、《世界上最强的男人》等体育影片;在“MIDA纪录片”单元中,《我的奥运之路》、《GSP:终极斗士》、《阿姆斯特朗谎言》等惹人注目。而“聚焦意大利”中的《裁判》和“聚焦德国”中的《骏马奥斯温》、《逐梦师奶》也都是体育片。
谁在为电影节选片
对于一些资深影迷来说,电影节最吸引他们的是能够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高质量影片。多名影院经理透露,电影节影片的上座率要好于平时放映的其他影片。“像今年的开幕影片《舞台姐妹》,是谢晋导演修复版的作品,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影评人周黎明慨叹,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真正给电影也给热爱电影的影迷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平台。“它做得最扎实的工作,就是培养了影迷文化。很多外地的影迷朋友都会在这期间赶过来看电影,这是最健康的现象。”
那么,电影节的这些影片究竟是怎样选出来的呢?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向外界公布了“选片人机制”。参与电影节选片工作的团队有近百人。选片人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电影管理、电影研究、电影主创、电影院线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覆盖面广,选片角度也更丰富。其中来自上海10所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承担了影片的初选工作,主要负责技术处理、基础梳理以及分类工作等。经过他们筛选的片子会随机分配到官方选片人手里。参与金爵奖角逐的片子经过广泛讨论后,还将经历组委会的最终决选。
“我对电影挑选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因为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评论家、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蔡剑平说,“我会对电影做出一个基于它的艺术、音乐和故事表现手法的总体评价。但是如果一部电影在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还是能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电影史研究者、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周健蔚表示,自己总是尽量公正地、不带有偏见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从不在看电影前阅读任何电影相关的背景材料。”他说。
据悉,为鼓励选片人推举优秀影片的积极性,组委会设置了奖励机制,选片人推荐的电影无论是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或是在其他国际电影节获奖,都能得到追加奖励。此外,明年起“选片人机制”还将进一步完善,组委会将扩大选片人甄选范围,并向社会开放,再选50名市民选片人。
影、视打通 跨界交融
今年被授予“上海国际电影节指定展映影院”的星级影院数量从去年的26家上升到35家,银幕增加到40块,展映场次增加到近900场,基本覆盖市区。为了提升影迷的观影体验,6月13日,“东方巨幕”首个示范影厅在上海影城建成,它由上海影城一号厅斥巨资改造而成,是全球首家同时采用高亮度激光光源放映、杜比全景声技术、4K巨幕,以及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实现影像优化,开启了电影放映革命的新纪元。该厅在电影节期间承载不少放映任务,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视和电影两大产业日益紧密,今年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原电视节目市场、电视技术市场、亚洲动画创投会、电影项目市场、电影交易市场五大市场也顺应趋势,合并打通为“国际影视市场”。为期7天的影视市场打通电视节目及影片交易、影视制作前后期设备展示以及影视投融资、法律服务等全产业链,促进电视、电影产业跨界交融,形成集成果交易、宣传推广、经验交流和结识商业伙伴功能为一体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