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上,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是经历4年发展,手机电影节继续保持高征片数量和品质,达到1951部,其中1451部为境外作品;二是与手机电影节相辅相成的“手机院线”观众已超过8900万人,票房达到2.6亿元,单片票房最高已达到502万元。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根据中移动视频基地预测,围绕“手机院线”的蛋糕将进一步凸显,有望很快超过100亿元/年。
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这为手机院线打开了一扇激活民间创意与创作热情的窗口,甚至成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呼唤成熟商业模式
2010年柏林电影节上,韩国导演朴赞郁的《波澜万丈》获得了最佳短片金熊奖,这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使用iPhone4拍摄的手机电影。当院线电影越来越追求3D、IMAX等“大”的视觉奇观时,方兴未艾的手机电影却用更低的姿态向群众靠近,用更小的切入视角记录我们的时代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大门。
只需要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当导演、当演员。一时间,拍微电影成为一种时尚。超高的点击率也让敏锐的商家发现了商机,于是具有广告植入色彩的微电影纷纷登场。跟传统广告直截了当的推广方式相比,微电影以讲故事的方式巧妙地将广告融入其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然而,仅靠广告收益来维持和促进微电影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它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来运行。“入不敷出”让很多创作者要么失去继续创意的兴趣,要么渐渐沦为广告的附庸,甚至走上了粗制滥造,为博眼球不顾内容的道路。
探索新媒体传播渠道
传统互联网很难给微电影带来新商机,但快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却为微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蓝海”。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都开辟了专门的无线视频业务部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还组建了专门的视频基地,集中力量发展这一市场。中国移动视频基地还联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慈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手机电影节,在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作为主体活动进行。这是A类电影节中唯一一个在手机平台上展映授权参赛作品的电影节,在国内外都绝无仅有。手机电影节把电影艺术与最新通讯技术融合,为电影产业探索了新的媒体传播渠道。传统影视行业通常把电视台、电影院作为发行上映的终端,但新技术提供了新可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商用普及无疑是支持手机电影和手机院线发展的科技基础。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说:“相比于传统微电影和微电影活动,在这个平台上报名参赛的作品更注重作品的艺术品质,参与面涵盖世界各地。”据组委会统计,手机电影节创办4年来,每年的征片量在2000部左右。因其面向国际,有大量的境外作品参赛,占到总体征片量的75%。参赛片以剧情短片为主,并有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参赛的导演多为30岁至40岁的青年导演,大部分拥有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经验。据介绍,去年参加手机电影节并入围展映单元的英国短片《弗卡门的烦恼》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入围了“真人短片”的评奖,成为5个候选片之一。
描绘文化服务与交流新蓝图
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57亿,同比增长86.2%。中国移动视频基地市场拓展部经理赵颖认为,4G时代到来将使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成为可能。赵颖希望能让传统的影视制作人认识、理解“手机发行渠道”这一概念,进而为手机发行渠道拍摄更多的影片。
手机电影相比传统微电影来说,不仅让创作者拥有更大的创意自主权,同时还有明确的市场渠道获取收益。赵颖表示,随着4G普及,手机上网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已进入视频时代。手机院线将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预计未来手机院线年度票房金额将超过100亿元。
除了创造“钱景”、开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模式外,手机电影节还在描绘一幅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大众文艺创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蓝图。傅文霞表示,每年都有超过1000部境外短片参加手机电影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模式,优秀的境外短片忠实地记录了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思想和历史,向中国观众介绍各国风土人情。同时,手机电影节也积极和国际上知名的电影节以及国外的电影机构、学校进行联络,将好的中国短片带到国外进行展映。目前,手机电影节正在积极推进与国外的交流项目,并与柏林电影节、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等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