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样中壮大主体、多声中唱响主调、多元中凝聚共识、多变中坚守根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学提出的要求
内容是灵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舍本求末,为形式而形式。如果热衷于形式上炫技,而内容浅薄空洞,会导致“金玉其外”、华而不实
事实证明,两个效益并非水火不容,是可以有机统一的;两个效益也不并驾齐驱,当发生冲突、需要取舍的时候,只能是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我们要的是两个效益双丰收
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用文学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其独特风采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我国文学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家队伍团结和谐,文学园地百花齐放,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中国文学的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这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广大作家必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辩证地认识、正确地处理文学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主旋律与多样化
弘扬主旋律,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在多样中壮大主体、多声中唱响主调、多元中凝聚共识、多变中坚守根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学提出的要求。
什么是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弘扬主旋律,就要将其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记录时代的伟大变迁和鲜明特色,让文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起到凝聚力量、提振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主旋律是个有着极为丰富内涵的文化范畴,弘扬主旋律不是对创作题材和主题加以限制。我们不搞“题材决定论”,因为“题材决定论”违反文学创作的规律,不能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题材确有大小轻重之分,积极倡导作家书写重大题材,不等于只写红色历史、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成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把主旋律“窄化”、“固化”,视之为图解政治、贴标签,并在误读的基础上产生对主旋律的隔阂感是不应当的。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辅相成。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题材体裁一定要丰富多样,形式手法一定要千姿百态。文学作品最忌雷同、克隆。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作品虽不是抄袭,却似曾相识。老一辈作家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有“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等,他们的作品辨识度很高。现在这样的作品很少见了。作家应该有“我峰独秀”的个性追求,不要从众跟风,丢失自我。
二、关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个古老的话题。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很高的境界。鲁迅先生就曾把自己的创作总结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作家人生积累、情感体验和审美取向的艺术表达。深入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青年作家与老作家比起来,这方面的差距较大,尤其要下功夫深入体验生活。青年人本来生活经历就相对简单,阅世不深,有了一些积累,写几篇东西储存就耗光了。生活“掏空”了还要硬写,甚至还要多写,落到纸上的文字就难免浅、难免飘。要把创作的底子攒厚实,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到生活中去,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是信息社会,还用得着那老办法吗?确实,现在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比过去更多、更便捷了,有更多的书刊可读,有网上信息可搜。从书上学来的、网上搜索的第二手材料也管用,但它毕竟是第二手材料,无法替代直接的感性的生活体验。蜜有多甜、醋有多酸,要自己尝,不能光靠别人讲。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任何时候“流”只是“流”,不能取代“源”。
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被作家思想化、情感化、艺术化了的生活,不是生活原样的堆砌和自然主义式的罗列。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对生活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这个艺术化、典型化的过程,是作家呕心沥血研磨的过程。作家不仅要使自己的作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更要把生活中的“精气神”提炼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无论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还是意识流、心理分析等各种手法,以及武侠、穿越、架空、玄幻、惊悚、推理、都市等各种类型,都应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内容是灵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舍本求末,为形式而形式。如果热衷于形式上炫技,而内容浅薄空洞,会导致“金玉其外”、华而不实。
三、关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在价值取向上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这是社会主义文学性质决定的。我们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认真严肃地对待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市场环境如何复杂,都必须有这个定力。
文学发展离不开市场,也不拒绝经济效益。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是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文学作品不是放在象牙塔里的收藏品,要面向大众,通过市场流通。再优秀的作品,文学接受过程缺失,犹如黄金埋在土里、翡翠包在石中一样,无人知晓,既实现不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不了社会效益。事实证明,两个效益并非水火不容,是可以有机统一的;两个效益也不并驾齐驱,当发生冲突、需要取舍的时候,只能是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我们要的是两个效益双丰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是为了解放文学生产力,实现两个效益最大化。
市场有市场规律,文学有文学规律。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不能以人民币为中心,唯利是图。文学不能商品化,作家不能商人化。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作家和作品一旦进入文学市场,必然面临着市场环境带来的生存发展多重压力,市场的选择会对作家产生诱惑力。要求作家不食人间烟火,做“苦行僧”,不合情理,也办不到。我们鼓励作家在向社会提供优秀作品的同时得到优厚报酬。这里要强调的是那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丢掉文学精神一味迁就市场,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发行量和点击率,用低俗吸引眼球。至于传播有违伦理道德和淫秽色情等内容,更应在杜绝之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底线思维”。做什么事都要有底线,不能越过底线。作家要守住文学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法律的底线,越过了这些底线,不但败坏文学形象,还给社会带来污染。我们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现象蔓延,否则后果很严重——文学方向将被扭曲,创作规律将被抛弃,艺术空间将被挤压,创作自由将被异化,最终与真正的文学理想南辕北辙。
四、关于创作的质量与数量
我国文学大发展大繁荣,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文学作品数量空前繁多。以长篇小说为例,近几年每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部以上,平均每天面世五六部。这还不包括数量更加惊人的网络长篇小说。其他文学门类,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儿童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这样的数量,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我国文学作品产量众多,说明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正确,也表明了我国文学生产力解放的程度、作家创造力活跃的程度、文学繁荣发展的程度。文学创作字字皆辛苦,有多少作家夜以继日,有多少作家抱病苦耕,有多少作家为文学奋斗终生。作家的劳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分析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时指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确实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不相称,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
当前,在扩张数量和提高质量两者之间,主要矛盾是提高质量。我们不能满足于数量多,要追求质量好。上个世纪50年代,丁玲同志曾嘱咐文学青年,“写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不能靠生产的速度取胜,也不能靠产品的数量取胜。文学史上,有很多大文学家被后人记住的就一部著作,比如,曹雪芹除了《红楼梦》,再无其他作品留世;施耐庵除了《水浒传》,也无其他作品留世;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吴承恩除了《西游记》,虽有其他几部著作可查,也多不为人所知。其实,留下一部大作对文学史就是个可贵的贡献,就应该受到当代和后代的称赞。当然,多留下几部大作更好,那就会受到加倍的称赞。
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要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文学能力和文学成就,有个正确的估计。不能把市场发行量看得过重,当作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对社会上的各种“叫好”,自己心中要有数,特别是网上炒作、热捧、打赏等花样很多,千万不要被嘈杂喧嚣搞晕了头。捧杀和棒杀同样可怕,有时捧杀更容易害人。现在,大家都埋怨社会浮躁,写作者浮躁,阅读者浮躁,评论者也浮躁。在浮躁中能求得淡定,是本事,是美德。要把心放在安静处,不为噪音所扰,心无旁骛地伏案书写。写文章如作工笔画,需要一笔不苟,细心描绘。提笔千言一挥而就的虽然有,但那不是常人常态。要舍得花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慢功夫。下了苦功夫、慢功夫不一定能写出精品力作,但不下苦功夫、慢功夫肯定写不出精品力作。
五、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
我国文学传统深厚,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立足于世界。文学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智慧的积淀,是文学的价值和根性所在。我国文学携带着民族品格精华、民族文化密码,越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越显其宝贵。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用文学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其独特风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向国际社会更多地提供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的数量不多,质量也有待提高。中文作品很难走出去,即使走出去了也是从国内的新华书店走到国外的华文书店,进不了国外主流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的好作家好作品,藏在深闺人未识,国际文坛知之甚少。这些年,文学译介工作明显加强。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是一种语言艺术向另一种语言艺术的过渡,生翻硬译会丢失大部分文学品质。我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形成阵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文学国际交流是跨文化交流,不能不研究文化差异。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跨过文化差异的沟堑,中国文学才能被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要积极关注世界文学发展潮流,以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更加积极地面向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各国文学,学习借鉴外国同行的创作经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学。
六、关于思想品德与创作能力
作家的品德修养、人文学识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决定着作品的品位。因此,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立言先立德”。
作家修身立德,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认识世界、选择人生、判断价值的总看法、总依据、总标准。有了它,就好像有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就能透过世事的纷繁复杂,分清现实生活的现象与本质、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指导我们在创作中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作家要有正气、有底气、有静气,树立社会责任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挫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名著,尽可能多地涉猎与创作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少围着酒桌转,多围着书桌转,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努力成为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的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