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今年1月获批以来,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从9月24日召开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了解到,截至9月份,全省文化产业实质性签约项目336个,已落地项目173个,落地率达到51.49%;签约合同金额为1561.8亿元,超过全年目标值731.8亿元;到位资金154.95亿元,占签约合同金额的9.9%,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值的51.47%,占全省各领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7.2%。
目前,敦煌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敦煌·梵境国际文化中心等一批投资过100亿元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我省已总体形成和完善了“6551”现代文化产业体系。“6”是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类文化产业;“5”是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和印刷、广电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
等五类优势产业;“5”是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五类新兴产业;“1”是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和印刷产业首位产业。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7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文化产业增速是全省上半年经济发展速度的2.16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工作任务有序推进。文物保护上,今年5月,我省有58处文物保护单位晋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31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将我省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纳入利用世行贷款2014———2016财年备选项目规划,并得到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第一次借用世行贷款用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估算总投资9亿多元。
遗址保护上,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我省有10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规划。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上,我省“酒泉市晶玉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和单位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上,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和新阳镇胡家大庄上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类投资5000万元。民族文化传承上,甘肃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园的立项工作稳步推进。古(典)籍整理出版上,目前已出版图书26种。
红色文化弘扬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同意将会宁、南梁、两当三个党史教育基地列入国家级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对红色文化弘扬类投资2000万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城乡文化一体化上,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政四大古动物群化石展》获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类投资3200万元。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上,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项目补助和景区灾后重建项目补助2600万元。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类投资4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上,签订了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千年佛都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启动实施了中国青瓷博物馆、兰州星河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复合型文化产业项目。成立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
文化品牌打造上,以“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为内核,全面启动“十个一”文艺精品品牌打造工程,着力打造“敦煌画派”,建设“纪录片大省”、“戏剧大省”,启动“西部电影工程”。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招录600名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市州乡镇文化站工作,进一步充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节庆会展上,举办了2013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第六届丝绸之路暨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等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