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和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比起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科教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若选择同东部类似的发展策略,在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诸多方面已经错过了最佳时间窗口。
近日,带着西部文化科技融合怎么走这个问题,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带队,组织文化部科技司、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等单位相关专家与工作人员,对贵州贵阳和云南昆明两地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正在走出一条较有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之路。
贵州贵阳高新区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实施了“7+N朵云”工程,展开了“教育云、食品云、医疗云”等“22朵云”的大数据应用,引进吸纳了27家大数据关联企业,聚集了各类人才5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布局。贵阳依托本地生态环境,进行东部高端产业承接转移的发展战略,将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优势与本地的生态优势加以结合,以生态为龙头积聚了各方创新资源,从而带动整个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云南昆明金鼎科技园则着重展开了文化旅游和广告产业的重点建设。产业园依托云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了适合移动时代的多款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依托实体旅游产业的数字旅游产业,为吸引旅游人群、开拓旅游市场、开发二次旅游产品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广告产业和影视转译产业,则依托了云南的区位优势,大力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开拓出一条以影视翻译与出口为先导的中国商品市场推广之路,形成了“以文化带路”的新型商业模式。
通过西部云贵两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实例可以发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首先体现在当地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审美认同上。通过与本地特色文化的融合与结合,更为广泛地调动社会参与和实践,从而形成一条有本地特色、有广泛参与、有社会基础的新型文化科技融合之路。
第二,与当地特色产业和工商业基础的融合。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千百年来产业积淀和人文积淀的结果。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非是纯粹的高精尖创新研发活动,更多的是利用文化的情感认知,为特色产业的再次腾飞提升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本地特色产业和工商业基础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文化与科技融合时的创新成本,利用业已形成优势创新资源,形成本地新的优质文化科技融合型产品。
第三,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传统文化产业或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亟须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改造和升级,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传统艺术的二次创新,既是繁荣文化的表现,也是文化市场产品的创新,将成为提升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
第四,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目前,中国的文化科技相关领域的装备制造,依然缺乏具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系统和支撑平台。文化终端市场产品的竞争,既是文化创意的竞争、内容的竞争,也包含了源头上装备、设备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文化科技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保证整个文化科技行业持久创新的基础支撑和不竭动力。
第五,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必须抓住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成为目前数字文化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的消费习惯围绕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了网络阅读、网络影视、互动体验、动漫游戏的主体;同时,他们已成为电子产品消费和付费下载的主体,随着这部分人群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未来数字消费将成为文化消费中最为重要的市场。在文化消费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示范基地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促进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移动化的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