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内地电影市场开年井喷。凭借春节档火爆票房,2月份内地电影票房高达40.5亿元,超越去年7月份《变形金刚4》热效应下带来的36亿元成绩,创史上单月票房最高纪录。2015年刚过去的两个月,全国电影累计票房已达66.8亿元,成绩喜人。
这似乎是一个十分令人振奋的消息,让人有一种要大呼一声“中国电影的春天”到来了的冲动。但是,我们先别急着摆庆功酒。首先,2月市场发行放映中外新片共28部,国产与进口影片比例是7:1,票房比例为75:25。拿2014年来说,在296亿元的票房中,国产片票房达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国产片之所以还能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主要是因为政策对国产片的保护以及进口大片受配额限制。其次,今年春节档虽然大盘票房创新高,但是仅有少数几部中小成本投资的电影盈利,其他大片可能都是亏损。单以国产片三甲为例,《澳门风云2》中等成本,早已稳赚,王晶宣布将继续拍《澳门风云3》,锁定2016年春节;后劲不足的《天将雄师》号称投资4亿元,需要12亿元的票房才能回本;《狼图腾》按照片方宣传的7亿元投资(也有说法是4000万美元),最终还是亏损。
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从影片质量看,还远远达不到世界第二的地位。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在于提高自身影片创作,特别是在一些空白领域的题材影片上发力,尤其是科幻大片。正因如此,今年登陆内地的首部好莱坞科幻大片《木星上行》,在北美落得票房口碑惨败,孰料在大洋这边意外走红,首映三天票房近1.5亿元,令人大跌眼镜。
在当下的中国,判定一部电影是否取得成功,人们往往把票房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就影片而言,曾猛力席卷票房的《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和《北京爱情故事》,虽然差评如潮,屡屡遭受“板砖”拍顶,但奇怪的是,票房却能居高不下,尤其是脱胎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直接引发了一场“什么是电影”的大讨论,有网友直言:“在中国电影烂片成灾的当下,我宁愿花钱去看一场轻松地搬上银幕的综艺节目。”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这一体量庞大的市场,却充斥着大量“媚俗庸俗的烂片”,将严重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导演冯小刚曾在华表奖颁奖晚会上无奈地感叹:“我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却不卖钱,这给了我很大的困惑。”这番话道出了中国电影好片低票房,烂片高票房的奇观。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的提醒值得重视:“希望中国电影不要被漂亮的票房数字冲昏头脑,连续多年30%以上的增长,已经过度消耗了中国电影的有效资源,中国电影应该从对票房的狂欢中解放出来,更注重质量和内生性增长。”
我们不应该在“国产片年度票房再度战胜进口片”的片面论断中沾沾自喜;我们也不应该被“单月票房突破40.5亿元”的虚火烧昏了头脑。的确,票房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如果完全“唯票房论”,就显得过于片面和狭窄了。毕竟,电影这一门艺术,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等远期收益,只有从提高增速过渡到提高质量,中国才能从电影大国一步步迈向电影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