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是和平之路,更是文化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带一路”构想上。巧合的是,同一天,一场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首届中国文化产业智库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智库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产业发展描绘出一张绚丽的蓝图。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四缺四不缺”
论坛一开始,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民家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就直指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弊病。他用“四缺四不缺”对其进行了概括,即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缺少创新的激情,缺少对传统的继承;不缺少对外开放的勇气,缺少文化走出去的能力;不缺少国家对文化的资金投入,缺少精品力作的大师级人物的诞生;不缺少历史文化的资源,缺少当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罗杨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有了“新思路”才能有“新丝路”。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也表达了他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忧虑,他表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以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为代表的,偏重经济属性、以GDP指标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类型使得文化产业严重偏离了其正常轨道。现在的文化产业是只见产业,不见文化。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有底线思维和伦理尺度,要注重文化,以“文化软实力”为重要价值目标,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繁荣。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副院长杨明刚则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事业的现实困境和危机。他表示,文化是事业而非产业,目前,文化事业正遭遇着媚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危机、守旧思维和短视危机等。
科技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产业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无疑将带来一轮传统行业与科技融合的热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话题再次被热议。此次论坛也迎来了两位科技领域的专家,一位是中国国家科学院姚建铨,另一位则是国家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邓天佐。论坛上,姚建铨提出了科技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的观点。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必然要求互联互通,而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邓天佐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一带一路”的构建要在“五通”的基础上,实现物流、信息流、人流和资金流的互联互通。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也对“互联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创客、“互联网+”、DT、工业4.0等热词体现了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目前,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领军产业,一支以BAT等互联网上市企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准航母舰队正在成型,堪称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匹敌。
特色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的突破点
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范玉刚表示,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带一路”独一无二的文化产品,因此,可以此寻求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具体分析了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五个问题,即业态简单,同质化问题严重;高度区隔,碎片化问题突出;进退失据,原生保护和市场开发失衡;产业化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缺失;资本短缺,缺乏资本化思维和融资途径。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甘肃省就有7处世界级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保护与利用?针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原生保护和市场开发失衡问题,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指出,要建立新的“丝路”文化遗产保护观,采取“共育、共享、共识、共荣、共进”的保护模式。
针对特色文化产业的融资难的问题,魏鹏举具体分析了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路径。第一,政府性基金的示范引导;第二,发挥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的优势,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政府筑基,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链投融资;第四,积极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开展特色文化资源的平台型投融资;第五,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尝试开展基于特色文化资源收益的资产证券化;第六,积极拓展适合特色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的互联网金融。
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核心在金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相结合。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文化与金融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此,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恭表示,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核心在金融。目前,“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已经开始启动,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在沿海国家设置金融机构,推动筹建亚投行,发起设立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等,为推动“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化艺术产业基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也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支点。设立文化艺术产业基金既要突出公益性和社会性,还要注重投资者的回报和收益。
共建“一带一路”需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立法还存在很多空白。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完善的文化法律体系。在国内,法律应该保障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的交易活动,保障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际上,要用法律手段保障文化产业的海外投资,文化贸易等。
刘双舟提醒,在“一带一路”的共建过程中,应注意防范法律风险,其中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差异化风险和其他特殊风险。因此,刘双舟坚硬,中国应该积极牵头或参与到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当中,同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咨询和服务。
据了解,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介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文化领域立法的四个重点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二是文化产业促进法;三是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四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的智力作用
本次论坛还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集团董事长王勇表示,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将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搭建一个理论探索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负责人胡月明从英美等国家的经验出发,介绍了文化产业和智库的关系。他指出,英美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多业态融合的智库研究。目前,多业融合,“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特点。因此,如何把文化融合到各行各业中是文化产业的真谛,也将是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
据了解,该中心是我国首个文化产业智库研究机构,也是一个跨学科、跨界别的新型专业化协同创新研究机构,由中国经济网、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筹)、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陕西中华文化促进会、辅仁书苑等共同发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