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平平的《复仇者联盟2》能够连破多项票房纪录,而入围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闯入者》 ,却在有些电影院看不到;《狼图腾》能够80多天长线放映,某些电影却影院“一日游”;黄金地段影城愁片多,少厅影城盯上座……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截至今年5月,影院已达到5600座、银幕数已突破2.78万块,而电影产量近年都保持在600部以上,进口影片亦虎视眈眈……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电影人应该如何理性发行、营销、放映?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院线经理和业界人士,他们认为, 发展时期产生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方式解决,面对层出不穷的“发行手段”,面对甚嚣尘上的“互联网+”,电影人应该保持开放、接纳、融合的心态。业界认为,任何新事物、新观点、新做法都是“闯入者”,但它们未必是“破坏者”,更不是“终结者”。不论我们的目标是捍卫国产片的荣誉,还是与外片一同做大市场,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新来者”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完善市场体系,让“手段”与“策略”产生正向的推动力。
“手段”只是促销方式而已
说到电影界的“返点”,其实绝大部分指的是片方在影片上映一段时间后,根据市场表现,为了实现“长尾效应”、延续影片生命力而采取的调整分账比例的做法,类似于其他行业的打折或促销。
例如2013年国庆档上映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片票房突破5亿后,出品方将原有票房分账比例调整为片方30%,院线70%,目的是争取更多的排片场次,冲击6亿票房。而在《金陵十三钗》上映时,片方将最低票价从35元提高至40元,票房分账比例也从片方收43%上升到45%。
经历过上述两次分账调整的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洪军认为,任何促销手段都属于“经营范畴”,只要不违反专资规定,不触碰“偷票房”等“零容忍红线”,其他都属于市场行为。
首都华融影院经理于超站在影院的角度表示,片方“返点”给影院确实属于经营行为,但影院也不会因为“返点”就盲目排映,而是要衡量具体的收益情况,计算“值不值得”为“返点”而调整排片策略。
实际上,如果跳出“利益链条”,任何所谓的“手段”都不是主流做法。洪军表示,去年共有360多部电影上映,用所谓“手段”的项目很少,因此“手段”并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
从目前的票房走势看,日票房从5000万到3亿不等,空间弹性很大。洪军谈到,在这样的弹性市场中,根本谈不上“谁挤压谁”。去年,新影联院线平均上座率为15%左右,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如果一部电影认为‘返点’有悖于公平竞争,认为自己受到了挤压,其实还是自身不够强大。”
糟粕会“自生自灭”
相比“返点”,“买空场”的做法被认为对市场的伤害更大。
洪军直言业界没必要太过紧张,如果买场次是为了回馈客户,便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了争取排场恶意购买空场次,这样的行为也不会形成常态。
例如《何以笙箫默》、《左耳》等影片,从观众反馈和预售情况看,根本不需要“买场”。洪军算了笔账,如果真有片方花5000万买场次,除了专资、税收、分账外,实际的“损失”可能达到2000万。
“有这2000万,为何不做足营销宣传?”洪军质疑说,“从理论讲,这种买场次的做法投入产出比不高,更像是一种‘宣传手段’。个别片方也没必要‘动怒’,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如果还不能产出利益,就让它自生自灭吧。”
“馊了的发糕降价也没人吃,好吃的蛋糕再贵也有人买”。于超认为,尽管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尚待的问题,但一个好的态势,足可以带给业界信心。
“观众对于影片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最好的标志之一。因此,不管是‘返点’还是‘买场’,如果从业者不盲目,观众不盲目,这些‘旁门左道’就不会有空间”。于超说,“《速7》上映时,也有其他影片买场次,但前者还是创下了市场纪录。影片质量才是立足的关键。”
此外,只有当问题出现了,才有可能制定应对的规范和办法。采访中,于超反复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当大家把精力更多放在质量和口碑上,并且有比较明确的市场规范意识时,这些或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自然会消失。”
欧洲市场借鉴意义不大
近来,有业界人士给《闯入者》这样的文艺片支招,并呼吁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机制。有观点举例说,法国规定一部电影最多不能超过25%的排片,最低不能低于1个影厅的排片量,这一规定阻止大片霸占市场,也保证了小片的生存空间。
但也有业界人士认为,法国市场的指导性不强,无法在中国“落地”。从市场体量看,欧洲市场远不及中国,面对好莱坞这样的“闯入者”,欧洲电影的市场生存能力也不如国产片。如今,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国产电影基本可以和好莱坞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洪军谈到,一部分欧洲电影人对外来电影很“抵触”,认为不能和好莱坞“同流合污”。实际上,电影进入市场是观众的需求,如果有片面不合作的态度,是很狭隘的想法。
于超分析称,在欧洲市场,一部电影的生命周期可以达到四个月,分线发行等精细化市场策略也较为完善。但在国内,《闯入者》、《十二公民》的放映周期都没有超过密钥有效期,这是两个市场无法进行实质比较的一大原因。
作为中外贸易的一部分,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开放,但在与海外电影的竞争与融合中,仍缺乏对某些突发情况的约束以及对市场成熟性的整体规范。于超认为,“放开”和“监管”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业界也呼吁,希望行业协会能够发挥更多的力量,在电影行业内部形成更多的规则和共识。
“拥抱+融合”才是正道
“互联网来了!”。近两年电影界谈得最多的,就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电商通过低价促销和在线选座等策略,打破了传统购票模式。
对于观众来说,电商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观影体验;对于影院来讲,这样的方式让他们陷入了“低结算票价”和“高上座率”的纠结之中。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如何“控制”住互联网,是电影人尚未解决的难题。
洪军认为,电商进入电影界,电影人要保持宽容的态度,有人说“低价”会对市场带来伤害,但还是要允许新事物的出现,只要符合“游戏规则”就好。“即便一些事物对市场有伤害,大家应该积极消除影响,积极进行调整。所有人都是市场的参与者,新参与者进来,一定会对规则有所改变。”
于超则认为,低价补贴确实会影响影院固有的销售体系和会员体系,但在现阶段评价它是否合理,还要看这件事情对市场是否有长期危害。他说,“票价补贴”这两年势头比较猛,已经影响到了影片的发行环节,电商确实以外来者的身份介入到了产业链的运转当中。但另一方面,电商渠道不归电影行业监管,电影行业应该与工信部进行协调,并研究通过适当手段规范新兴销售渠道。
湖北长江电影集团董事长陈敦亮认为,电商的低价策略对市场“弊大于利”,此举让部分有价格诉求的观众走进影院,但对于影院投资者而言无疑产生了较大的伤害。“当影院的投资回报缺乏保障,投资者的热情就会消退,影响终端的进一步发展。”
陈敦亮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是要取决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强大必然会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这显然不是电商决定的。他还谈到,对互联网,电影人必须拿出“接纳、拥抱、融合”的态度,看到在线选座为电影终端带来的效率提升,对于这样的技术更新,我们必须要推崇。
的确,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观影人次大幅提高,这其中确有电商的功劳。互联网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了福利以及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对于如何与互联网共荣共赢,陈敦亮认为,“‘两个沟通’是最重要的”。不仅是电影与互联网,电影界内部也要加强沟通,比如形成统一的价格指导策略,避免盲目的低价销售,借助互联网正面推动产业发展。
于超则强调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电影人,只有整体产业成熟、稳定、可持续发展,从业人员才能在行业里生存,这是大前提。如果互联网只是在某一个阶段‘看上了’电影,认为电影能成为互联网融资销售的主力,成为吸引点击量的利器,这就无法和电影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因此,电影人要统一认识,遵守市场已有的规则,这是和互联网共荣的‘本钱’。”
任何新事物、新观点、新做法都是“闯入者”,但它们未必是“破坏者”更不是“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