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钟、64个精彩偶形、160平方米的LED高清屏幕、双向旋转舞台、妙趣横生的互动设计……7月3日至5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大型原创木偶戏“《飞吧!丹顶鹤——丹顶鹤的故事》(以下简称《飞吧!丹顶鹤》)将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4场,用作品迎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庄笑着表示:“《飞吧!丹顶鹤》是讲当代的中国故事,体现大爱、奉献、励志的中国精神。从艺术表现和水准来说,是杖头木偶技艺的顶峰作品。”
国内外的演出邀约已经摆满赵永庄的案头。作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改制9年的又一突出成果,这也是剧院推进文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飞吧!丹顶鹤》将在北京进行商演,还将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今年的国际木偶艺术展,并将赴北美、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演出。
三代记忆 邻家女孩
“这部戏取材自大家熟悉的故事、熟悉的歌曲,但我们通过创新编排,以及8场试演的十余次修改,打造了家长和孩子都乐于观看的现代戏。”《飞吧!丹顶鹤》编剧、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艺术总监石学海介绍,取材自近30年前为寻找走失丹顶鹤而溺水牺牲的“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的故事,也取自以其事迹创作的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现在将之搬上中国木偶剧院舞台,能够引起三代人的共鸣。
《飞吧!丹顶鹤》讲述了大学生养鹤员“娟子”和残疾丹顶鹤“赖毛子”克服困难、一起成长的故事,实现梦想的主题串起或诙谐幽默、或令人深思的不同片段,体现人与丹顶鹤、鹤与鹤、人与自然的互动,寓教于乐。这部戏既有传统的杖头、布袋、景偶等经典木偶表演形式,更有大量的木偶创新,其中3米高的偶形令人震撼。
全剧分为《生命响亮地吼起来》、《第一次起飞》、《承诺》、《有你在我就在》、《水下摸鱼》、《不经意的时候》、《轻轻飞过》、《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八幕,情节流畅、衔接自然。《生命响亮地吼起来》、《带走了我的心》、《有你在我就在》、《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太阳每天照常升起》等5首原创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全剧既好看又好听。尤其是全新演绎的《丹顶鹤的故事》主题曲,更是艺术方面的一大亮点。
“时代印记是抹不掉,但我们努力让这部剧走进生活、走进现代,在舞台上营造娟子生活的氛围,这样便于观众接受。如舞美布景是现代的,包括特快专递、网购等情景也是现代的。”石学海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描述一个英雄,而是把主角当做普通人来刻画。在剧中,女主角也经历了动摇、软弱,也从中成长。这样的环节更符合生活、更贴近现代,也就更具有感染力。”
石学海介绍,这部戏的酝酿已有很长时间,于2014年中正式启动,2015年年初采风创作完成,随后陆续进行了8场试演,反复修改10余稿,才形成如今的模样,将于7月3日至5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是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建院60年的顶级木偶戏,是公司作品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标志。”赵永庄一锤定音。
寓教于乐 充分互动
在创作之初,主创们就充分考虑到既要坚持艺术,又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首先是不局限于儿童剧,要打动大人,要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梦。”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营销演出中心副总监王磊这样诉说他们的创作初衷。
在这个初衷之下,剧目采用了传统木偶形式+现代语言的形式,以更鲜活的生活气息、更邻家女孩式的形象设计来加深观众的理解。试演时,“娟子”与丹顶鹤们的嬉戏玩闹,总能引起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我们在艺术上,通过创新偶形,使得丹顶鹤通过肢体语言来对人表达情绪,丹顶鹤与丹顶鹤之间的交流则更诙谐、温情。”石学海说,为了让表演保证高质高量,此次演出把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杖头木偶表演技法最好的演员都抽调出来,安排主要角色演员六七位。其中,主角不安排外地演出,留在北京以便于挤出更多时间来“抠细节”。
《飞吧!丹顶鹤》主要观众是孩子,因此,石学海坚持孩子第一。“孩子们纯真、单一,对孩子们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所以作品要对真善美进行歌颂。”石学海说。
“合理的互动”是石学海始终坚持的。一直以来,互动都是儿童演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艺术要求。在这部戏里,石学海取得了成功。“我们的互动场景有很多,但我们坚持演员只能通过表演让孩子们自发互动,而不能设置领掌人或者演员生硬地喊‘孩子们,如何如何’之类的。”
在《飞吧!丹顶鹤》里,互动情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剧情,演员们走到舞台下观众间进行交流。就像《少年孔子》中,演员把“马”牵到观众席进行互动一样。另一种是通过剧情来牵动孩子们的情绪。比如在试演中,孩子们会高声提醒舞台上的演员,注意狼隐藏的地方;主人公一刻没发现狼,孩子们的声音就越来越大,甚至会站起来。这也产生一个有趣的场景,由于互动过于投入,当舞台上娟子把狼赶走了,演员真情表达“害怕”时在舞台上表演的“哭”,观看的孩子们却哈哈大笑。
“对孩子们来说,娟子和赖毛子的成长过程是梦想实现的过程,鼓励孩子们坚持梦想、放飞梦想。”石学海认为,这台戏寓教于乐,对孩子们将产生很好的思想帮助,“而在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映射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包括心理障碍等等,能够让孩子们欢笑中有思考、热闹中有收获。”他说,这是一台祖孙三代可以同时观看的演出。
创新突破 精益求精
“这些孩子是我们真正的老师。”赵永庄说的这话,也是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新戏上演的传统:让孩子和家长、老师成为专家进行评审。8场试演里,剧院邀请北京安贞小学、劲松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们来观看,并在演出后进行座谈。有德育老师认为,不能有健康丹顶鹤“欺负”残疾丹顶鹤的剧情,这样不利于孩子教育;孩子们认为用垂直的布景表现沼泽难以理解;观众反应原来的角色不够丰富……这些合理的意见被主创们广泛吸收并进行修改,已完成了修改剧情、变化平面布景、增加若干角色等二度打磨的剧情。石学海介绍,每试演一场,就会对应孩子们的意见进行一个版本的修改。“我们前后收到了100多条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每一版都清晰记录、落实了孩子们的合理意见。”
为了更好体现剧情,主创们首先实现了规模上的突破,设计了60多个偶形,动用21个演员,既有传统的杖头木偶,也有创新的步行偶。这样能够突破原有木偶戏局限在百余人演出规模的限制。为了充分表现丹顶鹤“赖毛子”的形象,剧组就全新创作了步行偶。“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一次创新都必然跟随着修改。因为反复的修改,造型设计师都快哭了。”石学海风趣地说。
第二个突破是实现人与丹顶鹤的互动。“在舞蹈表现中,我们一方面借助了偶形的帮助,一方面是通过采风观摩来模仿丹顶鹤发力方式进行舞蹈编排,以此形成全新的表演套路。” 《飞吧!丹顶鹤》的执行导演、舞蹈编排惠茜茜说。王磊补充表示,在使用到新的表演形式后,这部戏要求这种表演又要与剧情紧密联系。比如丹顶鹤无法发声,尽管现场采用了一些辅助性的声音,但主要还是通过演员的操控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在演出中,既要模仿丹顶鹤,也要表现人。让王磊高兴的是,从试演的情况看,观众们还是比较认可现在的表演形式。
这次的舞台科技手段创新很多。160平方米的LED屏幕、双向旋转舞台、10米长的丹顶鹤翅膀、3米高的丹顶鹤偶形……王磊也邀请观众现场欣赏他们全新的舞台“文化+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