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企业与老旧厂房深度融合变身成为创意十足的文创园,这一组合形式在国内多地已不少见。近年来,文创产业已被视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内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可谓是遍地开花,在这个过程中,福建也分了一杯羹。
然而,火热的氛围之下,文创行业实则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内人士指出,文创产业看似热闹,但由于受制于资源整合不够、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尚没有释放出应有的能量,不仅难以持续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据了解,目前福州市内正在运营和即将开放的文创产业园数量至少有20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由废旧厂房改建而成,大多分布在福州中心城区或郊区县闽侯周边地带,被寄予了孵化创意及创造高效能GDP的重望。2010年,福州市着手引导产业“退二进三”,对福州市内200多家高耗能的工业企业实施“退城入园”的整合规划。原本占据城区中心的老旧厂房被大量空置而出,文化创意类产业成为腾笼换鸟的最佳选择。瞄准先机的民间资本纷纷注入,福州文创产业园迎来空前盛况。2010年也被称为福州文创产业园的发轫之年。
政策倾斜所营造出的优势环境,为文创产业的欣荣助力颇深。据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53.82亿元,到2010年,这一数据已猛然蹿升至192.3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GDP的6.2%,产值位列福建省各市(区)之首。
创而无意之尴尬
榕都318、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芍园一号、闽台AD创意产业园……单是这些富有创意的名字即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仔细看一下这些产业园,一个尴尬的境遇是,行至今日,部分曾经如火如荼的文创产业园,却已然失却了当初的风采,规划的不合理、监管的失调、经营者与商户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芍园一号变成了酒吧街,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变成了茶、小工艺品、小餐馆的聚集地,还有闽台AD创意产业园已经算是福州名副其实的广告园了,但在外人看来首先感觉是一个美食城,里外都是各种餐饮店的招牌。”一位业内人士说到福州现有的创意产业园时,无奈地摇头。“很多文创园更像是商场,在对外招商和对入驻商户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同样在厦门,文创园内还未出现大型文化企业,小、散、弱的企业难以形成气候。在文创产业园的打造中,文化让道于商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商业价值急功近利过度挖掘,使得原本打着“文化创意”旗号的产业园悄然变味,园区“文化氛围不足”,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只能依靠商户自身产业链的丰富来实现。
据一位经营文创产业园多年的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一个文创产业园从最初的规划到逐步走上正轨,至少需要3年的培育期”,而在这3年的成长期内,企业只有砸钱的份。部分文化产业园投资者囿于生存的现实考验,只好让项目匆忙上马,招商门槛一降再降。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这些融合仅停留在“浅层次”,由于资源整合不够、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尚没有释放出应有的能量,不仅难以持续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不仅是消费者,包括很多企业自己也不太明白什么是文创。90%以上的商家说不清文创到底是什么。有的商家销售工艺品毫无特点,我们从中看不到‘创’。”
期待强有力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厦门市政协委员蔡良平表示,很多产业链应该是政府来进行辅导,企业配合执行。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不仅要扩大宣传力度,还要真正落实。
业内人士指出,要通过培育人才,打造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相关特色产业对接。首先是加快相关行业人才培育和认证,配合文化部门对文化传承人进行挖掘和保护,强化传统工艺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后备力量。积极扶持传统工艺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政府和有关部门同时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同时国家要大力扶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引导,特别是通过财税、金融等扶持,减轻文化创意企业的负担,拓宽资金来源,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发展环境。
特别对于福建与台港的同根同缘,在文化创意上要善于引进和借鉴,借鉴学习台湾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做法,特别要加强学习创意产品生活化的理念和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经验,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厦门市政协常委曾招文表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学习,要引进人才,制定针对人才引进的政策。同时,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至关重要,应做有品牌特色的产品,加强宣传,形成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