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努力攻坚克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百姓“获得感”
公共文化服务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抱怨正日渐减少。
在苏州,借书几乎像下楼取报纸一样简单——用手机直接在“书香苏州”客户端上搜索、借阅,然后选择就近地点投递,两天之内书可到手。
在浙江舟山,“淘文化”公共文化网购平台让居民点击鼠标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招募社会力量做文化项目--“缤纷音乐演出季”进入商务楼宇,国标舞冠军舞进社区文化中心,儿童剧能在家门口看到。
放眼全国,一个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成。置身这个网络,百姓可“走进去”享受服务,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也可坐在家里享受服务,主要是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免费听广播、看电视;还有一类活跃文化生活的服务,集中在各级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
连年来,党中央不断释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信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划定底线“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
在政策的强力引导和文化部门及各类社会主体的努力推动下,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大有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使得目前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乡乡设有文化站,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为农民放映800多万场,保证农民每个月能免费看到一场电影;农村数字文化工程通过互联网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说,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首先把内容做优做好;进一步完善设施网络,特别是要注重把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群体倾斜;进一步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文艺“为时代前进存照”
5年前,国家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建立“国家艺术院团基层联系点”,与迎龙镇北斗村、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盲童学校)开展“结对子、种文化”。
今年9月22日,国家交响乐团带着盲童学校扬帆管乐团、北斗村农民管乐队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沐浴在音乐阳光下的盲童们的笑容、紧握着金光闪闪乐器的农民们粗糙开裂的大手,让不少艺术家和观众湿了眼眶……
近年来尤其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有数字显示,仅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直接组织的各种活动就达140多场,各艺术门类的1000多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踊跃参与。
“十二五”期间,中国文艺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展现行进中国的宏阔场景,真实记录中国人铸就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为时代前进存照。
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以充溢爱国情怀、民族气概、英雄气节的精神能量,奏响文艺纪念抗战的强音;中国文联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生动起来;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通过“向人们汇报”“人民的形象”等专题展览,聚焦人民大众,反映现实生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老农民》《北平无战事》《平凡的世界》等多部电视剧,内容扎实、制作精良,收视高、口碑好。
这五年,中国电影快速发展,成绩瞩目:全国银幕数翻了近两番,票房以加速度增长,同时,以《建党伟业》《中国合伙人》《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等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力戒浮躁、力求创新,更加注重艺术品质与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时隔三年,作家刘慈欣凭《三体》斩获“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雨果奖。“伟大想象立足于现实,伟大智慧来自于生活,我相信,中国文学的最好时代将在不远的将来到来。”刘慈欣说。
近一年来,利好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密集出台,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保障与助力。7月,国办公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中央财政支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令戏曲界振奋。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于10月19日公布,为“繁荣发展文艺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梁,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讲中国故事扬中国精神展中国魅力
热烈的中国红,在世界各地舞台上跳跃;夹杂各种口音的“过年好”,在五洲不同肤色间传送……今年春节,文化部联合相关单位派出大量中国艺术团队,在100多个国家、300余座城市举办了“欢乐春节”活动。“欢乐春节”活动已举办5届,“中国春节”正走向世界,成为各国人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交流活动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不断拓展,以价值认同和文化影响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凸显,并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硬支撑”。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到“十二五”期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有望增至25个。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建设“一带一路”,坚持文化先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次第开花,提升了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夯实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长期友好、合作共赢的民意基础。
《马可波罗》《苏武牧羊》《梅兰芳》《朱鹮》《丝路长城》……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剧目,展现了荡气回肠的中国力量。
还是9月,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携《锁麟囊》《白蛇传》登上了美国林肯中心的舞台。演出场场爆满,原汁原味的京剧艺术让外国观众领略到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5年间,中国先后担任了伦敦书展、美国书展主宾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举办了大型对外文化出版交流活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非洲,《甄嬛传》登陆美国、日本,《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热销东南亚;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仅2014年,中国在44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举办了65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70部次影片在22个电影节上斩获117个奖项……
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所说,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增长和扩大,是不可想象的。文艺发展的大势,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整个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势是相一致的。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伴随着“走出去”的脚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