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上周,30多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负责人齐聚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这场被业内称为“名园会”的全国文博单位最高规格的论坛上,成都的文化产业受到了热烈关注。文态、形态、业态和生态的“四态合一”,让历史保护与产业开发并行不悖。通过“四态”的协调转化,让历史在今天“重生”,形成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部署,尤其是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一核四带”区域布局《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充分发挥成都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的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快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争当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龙头排头兵核心发展区。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从制造到“智”造 文化成功转化产业
今年5月30日,刚刚落成的成都宽窄巷子新大门展现出完整风姿。2013财富全球论坛的酒会和一场晚宴在宽窄巷子举行,各国嘉宾在这里亲身体验到融合了成都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街区。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签约仪式于6月20日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此次推介签约仪式,共汇集了国内外296个项目,涉及非遗文化产业交流、展示、生产等各方面,现场签约有法国尼斯狂欢节与成都国际非遗节交流合作、中国书法馆等11个项目。据统计,此次推介签约仪式签约金额达142.3亿元,其中成都市签约金额57亿元,占签约总额的40%。这将促进我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带动非遗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在成都,文化被成功转换为一种活力焕发的朝阳产业。2004年到2010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257亿元,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约5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整体增速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武侯祠锦里古街、锦江区三圣花乡等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9个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多年打造,“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
不仅是量的增长,成都文化产业还经历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成都红星路35号园区内,每天都在上演着“创意大战”。去年6月,红星路35号园区从全国22个申报的广告产业园中脱颖而出,获得财政部3000万元广告园区现代服务业试点中央补助资金支持,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获得该项资金支持的广告产业园。据市文产办介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做强文化企业集团
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着力点,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发展,壮大文化企业集团。目前,我市已先后组建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和成都艺术剧院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还积极培育本地民营骨干企业,引导本地文化企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提升本地文化企业整体实力。目前,我市已成功培育成都演艺集团、阿佩克思广告公司等一批本地民营骨干文化企业。此外,我市还积极引进知名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我市的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来蓉集聚发展。目前,已先后引进盛大、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北京洛可可、深圳嘉蓝图设计、深圳浪尖设计、湖南蓝猫等一批国内知名文化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十分重视以搭建发展平台为重要手段,积极推动优化文化产业繁荣的发展环境。其中,与国家开发银行、成都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依托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健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与国开行银首批15个合作项目涉及金额300亿元,东郊记忆等重大文化项目融资超过30亿元。在搭建重大节庆活动平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双年展、创意成都系列活动等文化创意品牌节会活动,并成为非遗节永久举办地,营造了良好产业发展氛围,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
市文化局和市科技局对促进文化与科技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做了细致工作。“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落户成都,全市动漫文化相关企业超过160家,研发、运营60余款动漫文化产品,从业人员约1.8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在人才培育方面,我市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共同搭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平台。目前,川大、川师大、川音、成大等均开设了影视表演、美术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等专业,培养了大量文化产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4.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1%。本报记者 赵斌 摄影 王若冰
数据说话
2004年到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257亿元,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现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