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票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达246.86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202.59亿元,增幅21.9%。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显示票房保持增长,然而纵观2012年至2015年,国内上半年的电影票房增幅都不低于26%。尤其是2015年上半年,同比2014年同期增幅高达48%。如此对比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增长态势平缓了许多。
今年春节档期间,《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三部影片大卖,曾让业内人士对今年全年票房突破600亿元非常乐观。现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从电影票房整体情况来看,要想完成全年600亿元的目标,着实不轻松。
上半年票房收入增速放缓
根据票房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可谓平分秋色。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131.1亿元,占比53.1%。然而,纵向来看,记者注意到,在刚刚过去的6个月内,国产电影票房份额的波动堪比去年的A股——2月国产电影票房曾占比高达96.43%,6月却跌至仅有4.6%。
总体来看,上半年中,国内电影市场的风光无限仅维持在一季度。在春节档3部影片《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的强势票房拉动力下,国内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前3个月票房收入共达144.93亿元,单月同比增长分别为49%、68%、31%。
令人尴尬的是,进入二季度后,国内影市很快露出疲态。4月、5月不但票房收入出现较大回落,单月成绩也比较惨淡,甚至出现了票房同比下跌的局面。其中,4月票房收入仅为31.1亿元,5月仅为31.4亿元,甚至不如一部《美人鱼》的票房收入(33.9亿元)高。尤其是“黑色4月”中,票房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4%,成为拉低上半年票房平均增速的“罪魁祸首”。
进入6月后,在《爱丽丝梦游仙境2》、《X战警:天启》、《海底总动员2》、《魔兽》、《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2》等好莱坞大片的带动下,中国电影市场终于逐渐回暖,但最终票房收入也只有37亿元,同比仅增长了16%。最终,二季度电影票房收入勉强破百亿元,较一季度下滑32%。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近5年首次出现环比下滑情况。
国内电影票房在二季度所遭遇的“倒春寒”,令整个业界始料未及。在去年全年440亿元票房以及今年春节档精彩开局的鼓舞下,不少业内人士乐观地给出全年600亿元的票房预测。“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否实现年初预计的600亿元票房成绩,暑期档将成为关键所在。”有业内分析人士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上半年的电影票房大盘,是由极少数“爆款”产品撑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上映新片162部,平均每个月27部。其中,票房过亿影片34部,其票房占上半年总票房的93%。票房最高的《美人鱼》收获33.9亿元,占总票房的近14%。至于剩下的128部票房不足1亿元的影片中,票房1000万元以下的有92部,占比72%;票房100万元以下的有26部,占比20%。这似乎也在佐证着业内分析人士对下半年电影票房走向的预测——倘若没有接二连三的“爆款”出现,那么今年的全年票房最终很可能停在500亿元门槛上。
高质量国产大片成主因
不少业内人士注意到,除却四五月本就是票房淡季的原因,缺乏高品质的国产大片,是导致二季度票房下滑的关键。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曾分析认为,今年春节档的国产电影可谓是超常发挥。尤其是像《美人鱼》这样的“爆款”,一部影片就拿下了超过30亿元票房,还直接拉高了观众对国产片的期望值。然而影市在进入二季度后,国产大片从数量到质量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或类型相似,或质量一般,无法满足日渐成熟的国内电影观众。
更令人尴尬的是,“由于一些电影发行方对档期和市场的盲目判断,导致很多大片决定在如暑期档和国庆档上映,错失了市场缺口良机。”刘嘉表示。
电影《叶问3》闹得沸沸扬扬的“买票房”事件,也对电影市场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多重冲击——电影监管部门不仅加大了违规处罚力度,各大在线购票网站也开始收紧“票补”,变得更加谨慎规范起来。
“《叶问3》事件发生以后,电影管理层加大了对买票房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票房的超高速增长,有效挤出了电影市场尤其是电影票房中的泡沫,有利于中国电影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发展。换句话说,这样的票房更加真实有效。”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分析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影院建设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银幕数已超过3.6万块,然而上座率却并未与银幕数实现同步增长。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看来:“曾经作为拉动票房主要动因的影院新增这一要素,继续拓展的空间已经有限。”由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适合增加影院的区域事实上已经没有那么多。陈沁分析认为,新建影院大多位于三四线城市,人口密度比较低,大商区吸引的人流有限,难以带来足够数量的观众。“单纯依靠再增加影院以覆盖更多潜在观影人群,所能带来的票房增量可能只在30%以内。”陈沁表示。
这一现象实际上也在提醒着电影界,单纯凭借银幕增长来推高票房的“银幕红利”模式在逐渐失效。在市场淡季,票房增长速度远低于影院增长速度,若只是简单地再靠投资、靠银幕数来拉升市场,恐怕会让不少影院在经营上难以为继。
虽然影院增长等因素在当下都不具备拉动票房的有效性,不过陈沁提醒道:“有一个内生因素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那就是做好电影。由好电影带来的票房增长,其上限很难预测。”
增速放缓或将为市场常态
在4月、5月的中国电影市场表现远低于业内预判,业界普遍调低对全年总票房预期的同时,也在不断质问,目前电影市场中出现的票房起落不稳定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将触及“天花板”?
对此,“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认为,现在说中国电影市场碰到“天花板”还言之过早,但市场确实进入了瓶颈期:“观众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要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看一部电影越来越难了。”
在饶曙光看来,市场的相对低迷或许是件好事。“这提醒了中国电影人,不要盲目乐观和沉迷于票房数字,而要更加清醒理智地思考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同时,饶曙光还认为,综合来看,中国电影的整体创意能力、内容可持续生产能力、质量和品质均有待提升。
电影人喻德术则表示,市场有其成长的自然规律,它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在之前的10多年,已经创造了市场奇迹,而奇迹不可能时刻发生。“接下来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速放缓可能成为常态。它还会继续生长,但不会每一年都保持在30%左右,也许会保持在20%或是10%左右。一旦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超过北美甚至达到千亿元之后,其增长率也许就回到个位数了。”
喻德术直言,中国电影人真正应该担心的问题,不应放在电影票房增速快慢与否上,而更应该关心作品质量,因为“市场起伏是常态,而不断下降的作品质量才是真正伤害中国电影市场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