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纺织城”里的最后一片老厂房,占地面积相当于半个798园区的原京棉二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容纳125家优质创意企业、年产值100亿元的莱锦创意产业园。华丽“变身”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据悉,北京银行为该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共计4.7亿元贷款。园区投入运营后,实现了100%出租率,成为北京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
这只是金融支持文创产业的冰山一角。《叶问》、《英雄》、《智取威虎山》、《狼图腾》等一大批优秀影片的背后,几乎都有银行的身影。记者获悉,近十年来,北京银行已支持了近5000户文创企业的发展,累计发放贷款近1500亿元,蹚出了一条“文化+金融”的创新发展之路。
先试先行 第一批“吃螃蟹”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双轮驱动”战略的一轮,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但其“轻资产”的特质令文化产权价值难以量化评估,这成为制约文化产业翩翩起舞的“镣铐”。
“十年前大多数文化企业没有足够的房产抵押,没有哪家银行愿意碰。”北京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国内最早介入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之一,北京银行突破常规,先行先试。“创意贷”、版权质押、绿色通道审批机制等一系列文化金融服务相继问世,助推博纳影业、光线传媒、万达院线等一批大中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为元纯传媒、微影时代、探路者等一批小微文化企业“输血补气”。
其中,北京银行创新推出的“创意贷”,涵盖了知识产权、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集合票据、外汇、理财、现金管理等多个领域。截至2016年末,“创意贷”贷款余额434亿元,累计发放1400余亿元,支持了4000余户文创企业。2010年,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正式挂牌文化创意特色支行。除了提供融资,风险、财富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还探索建立了文化绿色通道审批机制,根据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灵活设定授信额度和分期放款、还款计划。截至2016年末,北京银行已先后设立中轴路、西单、月坛、朝外、清华园、上地等9家文化创意特色支行。
金融圈的文化人 文化圈的金融人
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仅26.2亿元,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457.12亿,增长了17倍。随着电影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在《画皮》、《叶问》、《英雄》、《让子弹飞》、《龙门飞甲》、《智取威虎山》、《狼图腾》、《湄公河行动》等一批大片的背后,几乎都可以找到北京银行金融支撑的身影。
“结合文创企业需求,量身定做金融方案。”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简单说,就是做‘金融圈的文化人、文化圈的金融人’。”
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剧本策划、影视制作、营销宣传、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影视投资公司,曾参与投资策划《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老男孩》、《北平无战事》、《芈月传》等影视作品。
“这些影视剧票房及收视率引发了‘现象级’的关注度。我们一直高度关注IP相关产业链,尤其是持有IP原创内容的企业,而儒意欣欣拥有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片的版权。”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沟通后,双方很快达成共识。
2016年4月,北京银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这种债权质押方式,给予儒意欣欣1亿元授信,首笔放款5000万元用于支持电视剧《我们相爱吧》的投资及制作。同时,针对企业下一步在资本层面的发展计划,通过“投贷联动”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成长壮大,实现银企双赢。
融资创新 加大文创信贷投放
作为金融机构支撑文创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北京银行开创了诸多文创领域创新融资的新模式。
通过以“版权质押”作为核心质押物,结合影视企业特点设计的“打包贷款”模式,北京银行成就了华谊兄弟1亿元的电视剧项目打包贷款,这一国内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开创了国内影视剧打包贷款融资的先河。
在与博纳影业集团合作的14年过程中,北京银行见证了博纳从最初总资产不足百万元的公司,发展到如今从制作、发行到院线覆盖整条产业链的行业龙头企业。2008年,双方签署了首轮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的影片包括电影《龙门飞甲》、《楚汉传奇》、《窃听风云》、电视剧《十月围城》等。
2012年,北京银行与博纳共同亮相第65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成为首家亮相海外电影节的中资银行,双方在戛纳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5亿元意向性授信,成为当时中国民营电影企业获得的最大单笔授信额度。据统计,北京银行已累计为其发放无抵押贷款超过8亿元,支持超过20余部电影。
今后,北京银行还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助推首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