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若只依赖票房收入将会怎么样?虽然现在国内电影票房不断创下新高,然而即便如此,精明的院线运营方也不会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而是不断考虑如何发掘新的赚钱门路和拓展电影观众之外的顾客。尤其是最近两组数据的发布,更使得院线经营方有了紧迫感。
根据中影数字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有数字银幕15380块,基本实现了商业银幕放映全数字化。去年,全年新增了数字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全国新增数字银幕10.5块。今年,我国城市影院建设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数字银幕在短短6个月就突破了1.5万块,较去年增加了2270块,平均每天增加12.5块。
显然,国内票房的增长离不开影院扩张步伐的加快。回想10年前,全国也就只有1000多块银幕,而在去年,我国电影银幕增长速度就高达10.5块/天,并且以目前发展速度来看,这一市场的扩张并没有减慢趋势。无法忽视的是,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新的银幕建设主要出现在二、三线城市。现在这些地区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能够为票房的高增长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当银幕建设饱和甚至过剩之后呢?显然,到那时仅依赖票房是养不活这么多影院的。
近日,艺恩咨询发布的另一组数据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持续飙升的票房收入背后,各大影院管理公司的营收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经研究发现,在过去4年间影院管理公司的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尤其是非票房收入(即卖品+广告收入)的占比已达18%。随着国内电影票价竞争的加剧、影院经营产品的多元化及衍生服务的增加,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看得出,目前国内影院的非票房收入主要以片前广告和影院内的爆米花、可乐销售为主,虽然众多的广告令观众眼花缭乱,爆米花、可乐的销售盛况更是成为不少影院内部的一道景观,然而却依然难以比肩票房收入。据了解,在“非票房收入”发展较平衡的国家和地区,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能占影院总收入的二、三成。美国影院的年度纯收入中,食品收入甚至占比4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仅在10%左右。以成熟的美国市场为对照,不难看出目前中国的影院收入来源仍过于单一,过分倚重票房收入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笔者看来,影院可以将思路放开,深入挖掘影院的播放和空间功能,尤其是将空闲时段的闲置影厅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早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际,3D技术首次被应用于比赛直播中,国内一些3D影院就紧紧抓住这一商机,利用半夜时段空闲的影厅招揽球迷前来观看球赛直播,提升了影院的营收。而在去年的欧洲杯等大型赛事直播中,球迷包场影院观看比赛直播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相信明年的世界杯年,会是不少影院的“旺季”。而在观看体育赛事直播之外,其实更早将影院利用起来的是国内的粉丝——虽然不能亲临现场和偶像亲密接触,但是和其他粉丝朋友们一块儿在影院观看演唱会的录像带或者电视直播,大家一块儿疯狂也会有别样的身临其境感。尤其是随着3D影院的发展,更是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
虽然将球迷、歌迷当作影院的新顾客有点剑走偏锋,然而这毕竟也代表着一种思路,即现在的影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场所,而更多的是娱乐消费的空间。未来,电影院并非专门“放电影”的场所,在 “体验消费”盛行的时代,电影院作为“体验消费”的重要场所,其涵盖的意义应该更加宽泛。在美国,影院已成为大型步行街区的标配。而在国内,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影院周边若没有相关的购物消费场所,很难吸引观众前往消费观影。
因此,在影院建设日渐饱和之时,影院运营方必须居安思危,虽然今年上半年国产影片呈现爆发态势,然而运营方要保持清醒,不能寄希望于这种态势的持续。未来,影院唯有持续加大对会员优质服务、订票系统一体化、衍生品销售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助推旗下影院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否则,影院过剩加剧时,过剩的必然也包括影院运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