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文创产业园时表示,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他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在我国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文化产业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交互作用的关键领域,从内需的角度来说,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文化消费将是内需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弹性消费最大的领域,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不过还须进一步激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疫情为文化产业转型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已基本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年初疫情的突发,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很大,甚至在某些领域“重新洗牌”。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4019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9年同期下降6.2%。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文化产业营业额是下降的,但以文化科技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却是逆市上扬的,这表明疫情对文化产业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作用。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疫情为文化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遇。”魏鹏举说。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办公室主任刘正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对文化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模式,尤其是线上消费成为新常态,云音乐、云旅游、云观影、在线教育等蓬勃发展。二是加快了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疫情的洗礼,优质文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提升“软实力”,有利于推进文化“走出去”。
“十四五”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重点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文化产业的重点应该是在科技文化融合上发力。”魏鹏举说。
在刘正山看来,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边界;二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释放了新的文化消费潜能。他预测,“十四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增长潜力和空间很大,文化产业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使命转向了更强调优质内容和产业绩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总体来看,‘十四五’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二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三是如何激活文化消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四是如何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尤其是文化与金融的结合。”魏鹏举表示。
不过,他也指出,“十四五”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这是保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强调和追求的。
文化产业要坚持守正创新 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最重要的是坚持主流价值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是文化产业应有的使命。而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一是内容创新,一是科技创新。”魏鹏举表示。
对于文化产业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健康发展,刘正山认为,第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加强对文化产业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发挥文化评价的引导作用和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产品。第二,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政策的整体设计,整合推进文化、科技、金融、土地、财税等领域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和“走出去”,促进和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要进一步深入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魏鹏举强调,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守正,遵循主流价值,动力是要创新。未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强调优质内容,而优质内容是符合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