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阵地“强起来”,文体活动“火起来”,文化产业“旺起来”。1月19日,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之第九场新闻发布会在海口举行,主题为“文化事业、文体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一场场演出、一项项赛事、一个个活动背后,是海南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体育产品供给的不懈努力。而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A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形成了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区域,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此外,我省9个体育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名为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有效推动了体教、体研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省图书馆二期、省“非遗”展示中心、海口骑楼“非遗”馆、东方文化中心、乐东三馆合一文化综合体、三亚市文化中心、三亚市区级两馆建设正稳步推进。
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和我省文体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海口,海口湾演艺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亚洲最大的帆板基地公共码头投入使用,五源河体育场建成并投入运营,为省内首座可以举办全运会赛事、国际A类赛事的体育场,全球首家巴萨世界主题馆、全国首家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互动体验馆相继开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目前,海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35平方米,较全国平均水平(1.8平方米)多约2倍。
近年来,我省陆海空体育赛事体系初步形成,环岛自行车赛、大帆船赛、高尔夫球公开赛等三大传统赛事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B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电影《老阿姨》、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大爱人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旋风女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琼剧《冼夫人》为我省赢得梅花奖,图书《黎族古代历史资料》《岑家悟文集》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歌舞诗《黎族家园》夺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在全国舞台频频亮相。
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省艺术节、三亚国际音乐节及2018年央视春晚海南分会场及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解放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接连举办,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享受到文化大餐的绝不仅仅是市民。我省聚焦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城乡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农村人口在家门口也可感受到“文化味儿”。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三个一”惠民演出共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221场,公益电影惠民放映22.97万场次,其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8.16万场次。
C
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壮大
“我们连续两年举办海口跨年狂欢季活动,着力打响‘跨年之城’品牌,拉动旅游消费,形成‘旅游+演艺+赛事+免税购物+休闲消费’发展新模式。”海口市副市长凌云介绍。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我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显著效应之一。“十三五”期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量效齐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项目、大企业带动”的效果逐渐显现。2019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68家,比2015年增长55.6%,实现营业收入328.08亿元,比2015年增长77%。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例,目前入园游戏企业达1286家,入园企业数2019年比2015年增加1003家。
近年来,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为我省搭建起面向世界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影视产业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我省新增影视公司600余家,国内知名电影人纷纷在海南注册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接下来,我省将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吕鸿透露,“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经济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市场主体和产业要素集聚。同时,聚焦重点领域,高标准规划实施重点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增强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