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与文化创意分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文化和旅游分会、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主办,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中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支部委员会承办,京城尚德智造产业园协办。来自全国的30余位高校专家线上参会,30余家学术期刊、新闻媒体参与宣传。
与会专家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信自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金融、文化和旅游融合、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展示了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成果。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根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基于强大的文化自信,起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同时依托于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转化创新,正是文化创新创造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星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现代性具有“向前流动”和“向后回溯”的双重特征,开辟了流动性社会的未来,同时又回归到传统文化,这是今天中国文艺现代性的表征。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认为,要重视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文化资源,其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深厚的资源禀赋,而现实文化资源核心要素是知识和智力。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意识,要有人文的立场,要面向当代,面向当下技术的介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市场机制有效促进了文化生产多样化,同时市场文化资源也存在“失灵”问题,因此要把握好文化与市场的均衡性,既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行为作用。
最大化发挥数字技术支撑作用,推动文旅融合水平迈向纵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如何去推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共享,是来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潜力、活力的关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邵明华表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具有融合性、溯源性、记忆性、延展性等特征,能够有效破解文化旅游发展的时空限制,来提高文化旅游的价值感知。因此,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农村文化资源呈现,构建新型文化旅游空间,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实现文化旅游社会价值延伸与生态系统共创,加速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渗透,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介绍,目前良渚遗址正积极推进文物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构建文物智慧治理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开展美学、文化产业、文旅展示、教育研学等研究。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顾江表示,一方面,数字金融促进了文娱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支出的增加,另一方面,数字旅游在国民消费中的作用有必要作为刚性特征进一步强化提升。
“无论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都为我们理解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崭新视角。”研讨会召集人、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表示,“30余位专家学者在本次会议中阐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将有助未来实践,形成新发展。”这场研讨会充分展现了文化旅游研究者们的高度自觉,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也将持续扎实做好学术研究,建设新型现代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