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如何盘活文化资源,激发产业发展潜能?9月14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围绕“打造文化产业链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有关市政协委员、专家、企业代表与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一起,进行了协商交流。
“全市缺少统一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差异化明显。”市政协委员、雁塔区政协主席贠孝民建议,全市应统筹规划,市县区联动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
市政协常委、未央区副区长程希文建议,应结合历史风貌,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或非核心区组建手工作坊,设计和开发创意纪念品,进一步形成创意文化聚集区。让“睡”着的丝帛、竹简、瓦当、汉服“醒”来创造效益。
“目前,我们的‘文化+’融合理念还不够深入,发展观念往往停留在景区、文旅综合体等重资产项目上。”市政协委员、未央区政协主席杨军补充道,应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挖掘,塑造大遗址文化品牌,通过系列主题活动、优秀文创产品等,宣传好文化底蕴、产业优势、营商环境,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叫响“汉长安城遗址”亮丽IP。
“文化建设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并重。”市政协委员、西安新闻网副总编辑章学锋说,传统的文化内容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来表达,并通过“科技化、艺术化、多元化”的创新路径来展现。
打好城市“文化牌”,既要激发消费活力,还要增强消费黏性。市政协委员、陕西世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琳提出,可通过创意集市、地摊集市、网红集市等主题型流动商业及美食节、音乐节、慢跑节、汉服节、国潮节等,让游客深度参与。
“文化产权保护是支撑文化产业运行的重要前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梁学成表示,目前西安在文化产权保护方面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快建立文旅产权交易、商业模式保护制度,推进文旅产学研智库联盟建设。
与会委员、专家和企业代表还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文化主导产业地位不动摇,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打好文化制造业“翻身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博产业活化转化利用,筑牢影视产业发展的文学、人才基础,全力打造演艺、会展、数字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