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分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最近出炉的第十二届“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第六届“福建省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榜单中,上榜企业坚持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走前头、作表率,积极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引领带动广大文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6月,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游人如织。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2号馆,散发着墨香的《闽人智慧》丛书,引来群众驻足翻阅。
再赴“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博会福建馆以“闽人智慧”为主题亮相,同名丛书就摆放于入口处。该系列丛书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最新的重要出版成果之一。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连续12年领衔“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近年来深耕精品出版业务,其《台湾通史》《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通史》《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道——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或资助项目。
讲好中国故事,广电视听行业同样责无旁贷。全省广播电视单位精心组织内容生产创作传播,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福”文化、海洋文化、“闽人智慧”等主题,推出一系列特色节目和一批影视佳作。
今年,充满福建元素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以蔡威烈士为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激战苍穹》、以林占熺为原型讲述菌草援外故事的电视剧《幸福草》先后开机拍摄;取材于莆田木雕世家的电视剧《一代匠师》登陆央视8套晚间黄金档;电视纪录片《中国这么美》《柴米油盐之上》由福建文化企业参与出品或制作,前者登陆央视9套,后者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省选送的纪录片《沪明往事》《走近侨批》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层出不穷的“福建智造”文化产品,无不展示着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除了内容生产,让更多文化产品走向海外,也是诸多文化企业的努力方向。
作为国家级“走出去”重要基地,厦门外图集团获评第十二届“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该集团通过在海外举办大量书展、文化交流、对外贸易推广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已连续举办七届,先后走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举办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北美中国图书联展每年同期在美国和加拿大落地举办,七年时间连续举办24场书展,开拓了北美中文教培图书市场;“讲述中国”全球青少年视频展演活动覆盖海外22个国家215个学校和中国32个城市86所学校。
赓续中华文脉
“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美轮美奂,还在于它传承千年至今,如何用它们来照亮当下的生活?”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意公子(吴敏婕),以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中华文化长河里打动人心的人和物带到当下生活,用中华文化滋养更多人的心灵。
她所创立的“意外艺术”(“厦门意外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是一家专注于艺术、人文、历史领域的文化传播公司。央媒曾评价其“用原创推动短视频向上向善,让中国文化获得更多关注”。今年,该公司入围“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提名企业。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源泉。不论是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还是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博览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重要主题。会上,独具福建特色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一经推出便引来围观。
福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多元,除了拥有丰富的物资文化遗产外,还是全国首个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三个名录系列大满贯的省份。全省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9项、国家级145项、省级705项。
如何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是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共同使命。
赓续历史文脉,图书出版业精品力作不断:《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推出《福建文献集成初编解题》,“福”文化精品出版工程取得新进展,“福建的世界遗产”丛书再添《泉州》。工艺美术产业则通过工艺创意创新,推出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零距离感受厦门漆画、莆田木雕、福安银器、德化白瓷、建阳建盏、龙岩雕版印刷、寿山石拓印、永春制香等非遗的文化魅力。
文化数字化,在助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文化数字化实施意见。福建博物院精选馆藏文物约100件(组)做3D建模数据,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文化大数据服务和应用平台体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完成74件套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及后期制作工作,建成馆藏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和数字资源展示平台;东山谷文昌纪念馆建立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数据库;泉州海交馆完成1万多件文物基本信息数据录入,开展一期珍藏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
面对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文化遗产,各地各有关单位在保存好管理好实物的基础上,加强数字化标准化采集、存储和利用,更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感,为我省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拥抱“诗与远方”
9日晚,华灯初上,人文气息浓厚的福州三坊七巷人流不断。
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客慕名来到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地,领略福建的文化遗产魅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经济发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今年,我省实施2023年福建文化和旅游消费年行动,并召开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部署重点工作。
响应号召,我省文化企业一方面积极参与修缮古厝、古迹等珍贵文化遗产,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深入利用文化文物遗产资源,加大文旅产品供给,推出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或文艺精品展演。
“中秋国庆假期,《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场次和年度接客量均创新高。”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月1日至3日,演出创历年国庆黄金周的演出场次纪录。
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型企业,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了第十二届“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名单。去年,该公司自主编创“茶路”“民歌对唱”片段,将武夷山“万里茶道”等茶文化历史浓缩于舞台表演展现。作为武夷山的标志性文旅演出,14年来,它已然成为向国内外观众讲述武夷故事、展示武夷山茶文化的名片,累计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销售收入超10亿元。
“诗与远方”激情牵手,催生“1+1>2”叠加效应。除上缴大量税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外,这家“十强”企业还带动了旅行社、酒店、餐饮、旅游车队、导游队伍的收入,并宣传推介了武夷山茶产业,对于武夷山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将视野放至全省,文旅行业全面复苏的信号更加鼓舞人心。8天长假,全省文旅市场供需两旺,全省接待游客3949.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3.86亿元。
醒目的数据背后,是我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的一系列举措。今年以来,全省各地举办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和多种多样的文旅促消费活动。而除了持续做热做旺文旅消费市场,一批全省重点文旅项目也在加快签约、落地建设,为广大文化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绘就“诗与远方”的文化画卷,文化产业的明天必将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