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7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届文博会,有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参展规模相比于2004年的首届增长了约七倍。20年间,文博会成长为“中国文化第一展”,也见证了广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
据统计,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增长6.0%,全国占比超过1/6(17.36%),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家连续多年参展文博会的企业、机构。他们借力文博会做大做强,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模式”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在文博会主展馆9号馆(文化产业综合展A),记者见到了第10次参加文博会的“非遗生活”创始人魏素莹。她告诉记者,作为广东的企业,“非遗生活”近几年来集中全力推动广东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创新转化——通过紧密连接传承人,开设非遗工坊,传承人亲授培训,让传承人带动更多的技术人员承接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创意产品,从而达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可以说,广东省的各级非遗技艺都具有很好的开发性。近几年来,我们比较有突破性的传承创新就是潮绣、木雕、银锻造、竹编、木刻这几类,都完全产业化了。”她说,在10年的非遗传承创新践行当中,“非遗生活”已经有80项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也取得了上百个国内外奖项,同时带动了就业约10万人,“我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
魏素莹说,参加文博会,“非遗生活”每一年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今年,“非遗生活”将其开展的“非遗活化”产品“大地非遗”系列成果带到了文博会展厅现场。其中,在江西赣州市寻乌县展开的“非遗工坊”项目成果以“寻乌好物”亮相。
“寻乌当地有毛竹、水竹,竹编也是地方上的一项非遗技艺。我们就选择当地一个村落,一条街区,请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魏素莹说,通过三个月的培训,当地的村民就可变成一位竹编师傅,他们可以在家竹编,“非遗工坊”集中下单,村民分散作业。这样,竹编就变成了竹编时装挎包,变成了时尚收纳品,变成了环保水果包装。
魏素莹拿起盛有花生的一个竹编小盒说,这种当地花生原本就是卖几块钱一斤,花生本身味道很好,价格很低。“大地非遗”系列里,通过“活化”竹编非遗技艺,当地花生加上非遗技艺竹编小盒,也有了文化特征和品牌,它们的单体价值实现了50%的增长。“因为它们背后有人、有故事,有地方文化,也是地方IP传达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抓手。”她说。
“我们立足广东又‘两头在外’,一头是非遗传承人,另一头是国际市场,文博会将我们都有效链接起来了。”魏素莹说。
做大做强“设计+”新生态
2014年,深圳市与芬兰赫尔辛基市,两个国际“设计之都”牵手,中芬设计园在深圳福田成立。连续10年,中芬设计园成为文博会分会场。借力文博会,中芬设计园做大做强。
今年文博会期间,中芬设计园分会场围绕交易的属性,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举办文创市集、数字艺术工坊、创新设计展,并举行多项签约仪式。中芬设计园总经理陈洁告诉记者,预计今年的整体交易额将比去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陈洁表示,中芬设计园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同时“四驱双核”运营,即以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芬设计园为核心,推动“文化、设计、科技、商业”四驱协同发展,帮助企业实现从“0-1-N-品牌”的快速发展。10年间,中芬设计园通过参与文博会这一国际性平台,成功孵化了近400个创业团队和众筹项目,成功率达到了86%,园区企业累计获得了300余个国际奖项,包括iF设计奖、Reddot红点设计奖、G-Mark、IDEA等。
2023年中芬设计园总产值近31亿元,借助文博会,园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品牌化、全球化发展,还通过“设计共同体”的运营模式,实现了从“集聚”到“裂变”的转变,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园区已将模式输出至江西、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依托江西红品创新设计中心、濮阳工业设计创意中心、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秦皇岛中瑞设计港等形成跨界产业生态圈,打造超级设计赋能平台。
在签约仪式上与中芬设计园签约的蜜悦文旅执行董事CEO赵枫告诉记者,目前蜜悦文旅在大理、深圳、惠州有12家门店。做民宿5年来,他深度体会到了设计对文旅行业、对民宿行业的重要作用。从最早的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再到门店的房间,给客人的伴手礼,都会用到一些新型的产品,都需要花很多心思,“我们希望每一个产品都充满设计思维和设计美感,能够给到我们的客人。”
赵枫说,做度假旅游业,他深刻感受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八个字的力量,不同的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夯实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今年文博会主展馆13号馆的大湾区馆,广东展团以“勇立潮头,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集中亮相,设置了新闻信息服务、数字创意、创意设计、影视出版印刷、先进文化制造、岭南文化“双创”、文旅融合等板块,归集同类企业集中设展,成行成市。广东展馆共有381家文化企业参展,涵盖30多个产业门类,超过2万个技术含量高、互动性强的文化产品、服务、场景、技术在现场展示交易。
在广东综合展区创设的“大模型产业应用”厅,从全省33个大模型中精选8个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的特色大模型,以深互动、沉浸式场景亮相文博会,最为“吸睛”,成为了解“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逛文博会的必到“打卡地”。
5月24日,本届文博会举办广东大模型赋能文化产业合作对接会。会上发布的《广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实践成果》显示,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高等教育机构176所,在校生449.17万人,高层次人才88万人,研发人员超130万人。截至2024年4月底,广东文化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超过9万家,约占全国15.97%,位列全国第一,夯实了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基础。
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08万家,占全国1/7。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