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建续建重点文旅项目35个,年度实际完成投资32.54亿元;2024年,一季度新建续建项目33个,总投资195.8亿元……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让文化产业成为一张“新名片”。
连点成片、串珠成链,打造更鲜明的文化标识,廊坊市对全市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重组,加快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协调联动中释放出强大的裂变效应。截至2023年,廊坊市共有文化企业60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5家,总资产115.6亿元,营业收入53.4亿元。
提质增效加速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廊坊市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侧重、交融复合、连点带面的发展态势。
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廊坊市谋划制定多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编制了《廊坊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文化资源串联起来,进行体系化开发,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
在文化产业体系设计下,廊坊市各地文化产业呈现出各有重心的分工状态。在廊坊,以霸州、文安、安次为代表的乐器制造集群中,霸州市拥有3家大型龙头乐器企业,8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文安县乐器生产企业共有104家,年产提琴、扬琴、康佳鼓等乐器及配件110余万套(件);安次区有乐器生产企业30余家,儿童打击乐器产销量占全国90%的市场份额。
除了乐器制造之外,廊坊市红木家具、核雕文化、金属工艺等重点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大城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古典家具产业基地之一,2000余家生产企业年产170万件(套)红木家具;以永清县为代表的核雕文化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核雕创作、生产和销售基地,年产值规模60亿元;金属工艺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其中景泰蓝制品产销量占据全国50%的市场份额……
产业园区(基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廊坊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实力不断提升,园区(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廊坊市已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3家。
项目依托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108个情境空间、21场沉浸式演出、365天不间断上演……自2023年7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城以来,持续吸引海内外游客,成为京津冀文化艺术新地标。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廊坊市依托“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典范。
项目是文化产业的筋骨,是文化产业优化结构、提档升级的重要支撑。廊坊市坚持把项目作为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的载体,着力抓拳头、育龙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完善项目包联帮扶、入库管理和调度考评机制,廊坊将全市文化和旅游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调度、督导考核。2023年,廊坊市共有35个入库文旅项目,全年计划投资31.8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2.54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02.31%。
与此同时,廊坊市以开放的眼光,利用深圳文博会等文化交流平台,不断加强重点文化项目宣传推介,并积极组织开展“百强文旅企业廊坊行”活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在2023年“百强文旅企业廊坊行”——廊坊市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共有11项文化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22.6亿元。
跨界融合激发文化产业动能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廊坊市大力实施“文化+”融合工程,以文化创意提升农业、商贸、体育、康养、研学、制造业的附加值,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质效双升。
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廊坊市把文化旅游元素融入传统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小镇、非遗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品牌项目。目前,中信国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新奥“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梦东方·未来世界城”、第什里风筝小镇、南汉宫廷小镇等已经成为全市文化旅游标志性项目。
探索文化加科技产业新模式,廊坊市注重用科技和创意打造新兴文化产业。目前,中信国安新桥影视基地建设世界先进的摄影棚、录音棚、调色棚,打造国际化电影工业体系;乐聪网络科技公司开发了三眼猫负氧离子雾化器等系列产品;大厂夏垫佳美体育器材厂为健身器材植入智慧“芯”,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
推动文化与传统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廊坊市构建了“文化+田园+康养+旅居”的农业与文化体验产业体系。目前,廊坊市拥有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42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6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