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登上全球动画票房榜第1名、哈尔滨“冰雪经济”火热出圈、“大黄山”非遗文创惊艳外国游客……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好产品不愁没有消费者。
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博热、戏曲热、非遗热,使得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买单。
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2549家,营业收入达24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速比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企均营收近亿元(9608万元),比上年增加369.6万元。文化企业发展恢复向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将生存力旺盛的杞柳回收、染色、熏蒸、晾晒,最后编成漂亮的收纳筐、帽子、包包……这一门点树成金的艺术叫作柳编。
在阜阳一群非遗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之下,“阜南柳编”已从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转型升级为惠及全县的一个产业集群—柳木文化产业集群,产品涵盖纯柳编工艺品、木制工艺品、新材料制品(草、竹、藤、布、纸、农作物秸秆纤维等可编织材料)、户外休闲家居、柳木结合类家居等五大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让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温度,甚至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阜南柳编”只是我省文化制造业“出圈”“出海”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128.7亿元,增长6.5%,比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高2.9个百分点,对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达82.5%。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40.4亿元,增长4.3%,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380亿元,下降6.1%。
去年,我省文化新业态新动能持续发力。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63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比全省水平高3.1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7.4%,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4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达129%、51.1%、39.6%和30.4%。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小微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240家,占全部87.9%,实现营业收入1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比全省高7.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142.3%;小微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37.3亿元,增长12.2%,比全省高14.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大黄山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继续领跑全省。大黄山地区(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增长14.4%,较三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黄山、池州、宣城和安庆营业收入增速分别达26.8%、10.3%、10.3%和8%,分居全省第1、3(并列)、5位。大黄山地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由上年同期10.2%提高到11.7%,提升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