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19日从沈阳市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文化市场需求,提升文化供给品质,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企业数量接近500户,稳居全省首位。
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
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反馈,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到495户,比上年末增加3户,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数量稳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数的46%,比排名第二位的城市多131户。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5.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5.7个百分点。
文化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
从单位数量看,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321户,数量占全市比重最大,达到64.8%;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26.7%;文化制造业占比为8.5%。
从从业人员数量看,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文化产业比重最大,达到79.6%;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10.9%;文化制造业占比为9.4%。
从营业收入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45.9亿元,占全市规上文化产业比重为47.9%,高出文化制造业32.7个百分点,高出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0.9个百分点,保持主导地位。
从增速看,文化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4%,正向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增长5.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最大,增速高出全市文化产业增速49.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速。
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拉动作用显著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高于全市文化产业5.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78.4%,高出上年同期2.8个百分点。
文化核心领域中的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两个领域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6.7%和32.3%,其中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增长24.8%,拉动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5.6个百分点。
文化新业态行业种类明显增加
一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中,沈阳市涉及12个行业,比上年末增加2个行业,合计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3户;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比重达到19.1%,高出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
从新业态内部看,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行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7%,正向拉动全市文化新业态行业增长10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最大。
4个地区主导地位突出
从文化产业的地区分布看,以和平区、沈河区、浑南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强区又增加一个新成员——大东区,4个地区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8%、24%、14.9%、15.2%;4个地区合计企业数为345户,占全市的69.7%,营业收入合计为78.7亿元,占全市的82.1%。
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于洪区5个地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43户,占全市的28.9%,营业收入合计为16.6亿元,占全市营业收入的17.3%;其他4个地区相对滞后,共有文化产业企业7户,占全市的1.4%,营业收入合计为0.57亿元,占全市的0.6%。
从各地区增速看,大东区、苏家屯区增长显著,一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倍和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