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电视荧屏因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如火如荼”,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然而,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透露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国外同类节目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隐忧。深究起来,国内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作力量薄弱等根本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歌唱选秀节目过多,观众“腻了”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限唱令”的下达,部分卫视的歌唱类节目已偃旗息鼓,顺利接棒的是一系列亲子类互动节目。其中,既有明星父子齐上阵的户外体验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也有明星甘当配角、走草根路线的《老爸老妈看我的》等。
这批亲子类节目的播出,再度引发了一场荧屏内外的“血拼”,新一轮的“原版引进”和“购买国外版权”之间的较量,再次在各个卫视之间上演。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6月,有10档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在各大卫视轮番上演, 而7月至9月更是成为本年度歌唱类选秀节目播出最为密集的3个月。从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再到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等,各个节目可谓轮番上阵、“无缝”衔接。
虽然在赛制上有不少新思路,如直接让明星“回炉”进行PK等,但经过了几个月的音乐“洗礼”,观众已普遍表现出对同类节目的倦意。记者在北京市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有的表示,这类节目“已经失去趣味性”“太雷同,没特点”;有的直言,现在换台都没用了,听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剪爱》、《回家》,腻了。
表面上看,这些综艺节目豪华的阵容、顶尖的设备、超前的舞台设计似乎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盛宴,实则是不断被重复、同质化。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引进、鼓励原创、防止同质化的措施,如择优选取一档歌唱类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等。
转换视角,
关注下一代成“上策”?
歌唱节目已然疲软,10月下旬至11月初,各电视台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而“喜新厌旧”的观众也再度转移了兴趣。
央视首先把握这一趋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不仅挖掘了一批精通汉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少年,更是引起了一场关于汉字书写的热议和争鸣。
而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则是此类节目收视率上的一匹“黑马”。虽有专家表示,这只是将之前“消费明星”的节目发展成“消费星二代”或“消费下一代”,但总体来说,节目中探讨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现实意义。“看了这个节目,觉得很受用,我的孩子跟这些‘星二代’差不多大,节目中那些父亲所遇到的问题我也常常会遇到,他们的互动也给了我关于教育孩子的很多启发。”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说。
“欧美风”过后“日韩流”,
再来拉美潮?
据了解,对国外品牌节目的版权购买热潮始于国内对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泛追捧。《中国好声音》版权源自于荷兰电视真人秀《荷兰好声音》;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其原型则是红遍美国的真人秀《美国偶像》。
除了选秀类节目,目前活跃于荧屏的其他一些节目“外籍版权化”也非常普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约3/4的高收视率节目的原型来自国外。
而最近火起来的亲子类电视节目大多是引自日韩模式,如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引进自日本电视网公司大型家庭亲子秀《第一次任务》,该节目在日本播出已有20多年,其制作运营模式已相当成熟。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其模式则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超高收视率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不少电视台几乎将欧美成熟的模式全部买了一遍,韩国等地的模式也买得差不多了,现在拉美国家的一些节目模式渐火,未来可能要去拉美抢购电视节目版权模式。然而,这样缺乏原创的“拷贝”模式,这样唯收视率至上、一窝蜂拥上的功利做法,绝非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有集中精力于原创和自我开掘,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才有可能走出同质化发展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