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本土市场是对外传播的根本
2012年年度总票房达到170.23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30.18%;国内影院数量突破3300家,电影银幕总数也突破了1.18万块。这些数字背后所呈现的恰恰是中国电影庞大的观众市场及观影需求。以至于周铁东用“饥饿的怪兽”来形容国内电影消费市场的井喷,“国内观众内心的娱乐需求被电影激活,导致出现烂片也走红的非理性饥饿消费倾向,这说明国内电影市场不缺观众,缺的是优质的影片资源。”
但本土电影票房红火并不意味着海外市场的强盛。据统计,2012年全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票房和销售收入合计10.63亿元,相比2011年20.46亿元的总收入,2010年35.17亿元的总收入呈现出大幅度下滑的趋势。
“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根本。”针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虚假繁荣,影片良莠不齐的现象,饶曙光一针见血地指出,业界对国内电影的批评仅仅站在电影艺术和道德的文化制高点上,缺少对电影工业和电影产业维度的认识。他认为,平衡和包容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词,国产电影应在产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好的人文品质,不断做大做强自身再进行对外传播。
中国电影要开拓海外市场,必须先把本土市场做扎实,因为海外市场是本土市场的一种自然延伸。“立起来”才有实力“走出去”。黄会林言简意赅地用6个字表明她的看法。
“走出去”要具备国际化的文化视野
面对世界各国电影的强势竞争,国产电影突破文化壁垒、穿越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向世界挺进的突围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影要成功实现与海外市场对接,就要寻找与世界电影的文化共性,减少文化折扣,形成品牌合力,从艺术上和商业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方国际视野的博弈之路,达到东西方趣味的握手。正如周铁东所言,中国电影要为艺术而商业,为商业而艺术,最终达到商业和艺术双丰收。而中国的电影人始终在艺术和商业之间进行无休止的拔河,似乎很难找准两者之间的交集和平衡点。而在艺术和商业的“对话”上,华人导演李安斩获多项大奖的影片大多都有很好的故事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他执导的《卧虎藏龙》成为华语电影成功突破美国市场“铁幕”的首开先河者,至今仍以1.28亿美元的票房高居美国主流市场有史以来所发行的外语片票房排行榜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电影理论评论家章柏青说,李安在电影上的成功凭借的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他的电影在艺术上获得世界肯定,又在商业上获取巨大成功,是因为他在东西方文化间找到了平衡点,创造出一种东方视野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电影文化。
有关专家指出,除了妥善处理好影片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打造与世界优秀电影比肩的中国大片外,中国电影人还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敏锐市场意识,一方面勇闯世界主流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探索国产电影的“下游产值开发”和“海外合拍”路径。据了解,在美国,好莱坞影片收益中的票房收入只占1/5左右,4/5的收益来自电影后产品的开发,相形之下,我国过于依赖票房收入这种单一的投资回报方式,忽视了电影产品庞大的后期开发市场。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制片公司通过与海外合拍影片的方式“借船出海”,如《一代宗师》、《十二生肖》、《桃姐》、《消失的子弹》等都是与海外合拍的结晶。但合拍要拍出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电影故事,避免将中国文化沦为背景和远景。
电影是折射国家软实力的一扇窗,是展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等国际同行的竞争,与其说是文化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智力的较量。在这场博弈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
他山之石
法、英电影如何博弈好莱坞
在与美国电影文化的制衡中,法国是采取文化保护措施最得力的国家之一。为了法国电影能够走向海外,法国电影联盟力图通过电影使自己早期的电影大国面子和引以为豪的法兰西文化得以彰显。通过法国电影联盟60多年的努力,法国已经成功确立其仅次于美国的全国第二大电影出口国的地位。其官网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每一年2/3的法国电影出口到至少一个海外市场;每天至少有一部法国新片在世界银幕上放映;每天至少有40部法国电影在外国电视台播放;平均每年有6500万人次的海外观众通过大银幕看到法国的电影。
英国政府早在上世纪30年代规定所有影院必须放映一定比例的国产电影用以抗衡好莱坞影片。如今,英国的两大电影机构“英国电影理事会”和“英国电影协会”合并,理事会下设的三个基金会每年为英国电影投入约2000万英镑的资金,用于帮助英国主流影片走向全球市场,资助使用新数字电影技术的新电影和具有创新精神、商业市场前景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