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集中邀请海外片商到国内选看中国电影的平台,第十七届“北京放映”活动在金秋九月再次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了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其中,《北京遇上西雅图》、《毒战》、《飞越老人院》、《我的影子在奔跑》、《倾城》等54部具有海外输出潜力的国产影片受到了海外买家的关注,这些影片能否被购片商和发行商选中则完全依赖于其输出价值和海外市场号召力。中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将海外市场的银幕比喻成“铁幕”,他说:“海外电影市场特别是美国对外国电影筑起了无形‘铁幕’,能否进入‘铁幕’则考验着国内电影人博弈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应具备怎样的国际视野?记者日前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进行了采访调查。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之路初启程
据统计,2012年度国内电影总产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高达170亿元,真正实现破百亿元大关并跨入“后百亿时代”。中国电影近两年在国内市场赚取的眼球效应几乎让业界感到“意外”,不仅出现了《泰囧》、《西游降魔篇》等两部票房过十亿元的影片,《十二生肖》、《一代宗师》、《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也都在国内掀起了观影热潮。
同时,国产电影也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不到10年时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从2002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17亿元。《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功夫》4部中国功夫片跻身历年来美国市场中的外国影片十强,《英雄》连续两周夺得北美地区电影票房之冠,并占据2175家美国的主流影院,赢得5370万美元的票房。此外,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渠道也不断被开拓。大连万达自收购美国AMC院线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经营者;上海东方传媒等三家企业与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天津北方电影集团等两家企业与卡梅隆·佩斯集团组建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公司。中国电影正通过影片、渠道、合作等方式在全球市场开拓属于自己的文化路径。
然而,尽管中国电影屡次突破文化壁垒走向海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但还只是偶露峥嵘,远未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从目前中国电影占据的市场份额看来,国产电影出现“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指出,当前中国电影繁荣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困窘的景象:商业大片题材和类型单一,文化底蕴贫瘠;中小成本影片对国际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叙事智慧和张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巡视员栾国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产量多,输出少;公益展映多,商业发行少;进入国外艺术影院多,进入商业主流院线少。”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则用“三薄三厚”总结国产电影市场,即薄了创作厚了制作,薄了艺术厚了技术,薄了人文情怀厚了商业利益。
要讲全世界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有专家认为,中国电影在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境遇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很多电影在本土大获全胜,在海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自娱自乐、自说自话、晦涩难懂,价值观模糊、不善讲故事等原因导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屡屡遭遇滑铁卢。
黄会林曾带领她的团队专门针对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进行了调研,并出版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银皮书。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乐观,有超过1/3以上的外国观众不了解中国电影;仅1/5的被调查者较为关注中国电影。有高达51%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的因素是电影故事。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要讲全世界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传播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寻找人类精神价值的中国表达。”他认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之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许多代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而在黄会林看来,中国电影如果想扩大国际影响力,在编剧方面亟待改进。不能走纯粹模仿的路子,穿中国人的衣服演外国人的故事。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需要一种“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豁达态度,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现并传播中国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