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幕的2013北京文博会上,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展区纷纷惊艳亮相,除了信息量丰富的展板,各个展台还推出了有本区特色的京剧、魔术、杂技表演等节目与观众互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融合而迸发的产业新能量,让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发展模式被广泛看好。
在本届文博会的活动之一“2013年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年会”上,北京市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海波表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于海波强调,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先后认定了30个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还有近百家区级的集聚区和特色街区,集聚区会聚了一大批的骨干龙头企业。
集聚区拉长加宽产业链条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盎司的创意可以产生数亿美元的回报。”文博会期间,共签署文化产业产品交易、产业园区建设和入驻、项目投资、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1190.36亿元。
其中,产业园区、基地、功能区、街区、在线平台等模式具有空间位置相邻、产业业态相近的特点,因其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优势而逐渐为业界采用。此类项目在文博会的文化贸易政策与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有41家机构和企业集中签订了21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超过300亿元。代表性项目有北京国际文化媒体城、华港城—中国新媒体之都、数字出版服务基地、凤凰新媒体总部基地等。
北京市顺义区文化创意办产业发展部部长刘伟林说,每个文化产业聚集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优势和劣势也各不相同,但怎样利用当地优势补齐短板,是克服发展瓶颈的重要课题。
刘伟林以顺义区为例,他说,目前顺义区已经形成了以会展广告、设计服务、出版印刷、时尚文体休闲为主导的四大优势产业发展格局,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包括一流印刷企业雅昌;建立了文化保税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还打造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高端文体休闲景点。这是顺义区的优势,同时,因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区内少有高校等教育资源,大学毕业生偏好选择去市中心就业,人才供应紧张就成了制约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肋。
但是,从今年开始,顺义区把政府拨款重新分配,在专项资金中拨款专门建设了3个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区内人才短缺问题,而且能为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对口培训课程,同时还能借助特色优势资源,向区外输出专业人才和技术。他透露,明年人才培养基地将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达成协议,升级培训课程。
产业更新换代 科技创新是引擎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日前表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优势、有机遇也有挑战。优势方面,一是区域文化产业有较高的认知度,一定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发展优势,通过小范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能够体现得很清楚;二是一般具备优秀的生态资源,如果文化创意发展单靠文化资源,与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没有对接,那么对整个文化产业设计和思路是不利的;三是领导重视,资源动员能力极强。
机遇方面,一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二是正面的结构转型释放出来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家难得的机会。
挑战方面,一是对理论的把握,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过于肤浅。傅才武表示,如果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进行理论和战略上的规划,仅作为一个单项的项目思维,而不是平台思维,那是行不通的。文化产业发展要集聚,一定是系统整体的布局和设计。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后发展不起来,和产业链不完整有一定关系;二是缺乏学术方面的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很多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学术的战略建构上能够帮助企业、园区找到与最新政策的契合点。
区域文化创新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聚集区如何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对此,傅才武表示,文化产业是市场行为,一定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行为。要创新,首先要建立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引擎。另外,要选择高端智慧来做规划,开始的第一步就要走向正确的方向,一定要舍得“买”这些高端智慧。再次,打造区域文化引领的突破口,引进战略性投资、战略性企业、战略性平台,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