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深圳读书月的重点主题活动第七届海洋文化论坛在盐田区田心国际创意港举行。论坛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深圳晚报社、深圳市读书月组委会主办,由盐田区图书馆承办。盐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定海在论坛上表示,今年,深圳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一个城市用14年阅读获得了世界的尊重,海洋文化论坛已经坚持了7年,相信也能开花结果。此次论坛的重要成就在于从30个候选名单中评选出了深圳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大鹏所城、中英街、赤湾天后庙、南头古城、沙井江氏大宗祠蚝壳屋、赤湾左炮台、大鹿湾海域界碑、南山大铲岛、鲨鱼涌古港、内伶仃岛。深圳晚报社副总编辑梁二平介绍,根据深圳是一座“海盐城、海防城、移民城,贸易城”的历史特性,评选标准着重突出“海洋性、历史感、能见度、影响力”四大因素。
作为一个有着257公里海岸线的滨海城市,深圳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的评选有着重要文化历史意义,它让人们重新发现深圳。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尹昌龙认为,深圳要打好两张文化牌,其一是改革开放,其二便是海洋城市,而与对改革开放的梳理相比,深圳对海洋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够强。无疑,已经举办7届的海洋文化论坛和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的评选将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与了解深圳。清康熙年间家族就迁徙到深圳的本土民俗研究学者廖虹雷道出了深圳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他说,深圳有3个“一千年”,即一千年的盐场、一千年的蚝场和一千年的珍珠场,但因为很多原因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不仅如此,深圳还有“三多”,河涌港口多、天后庙多、华侨多,而这些都与滨海城市的特点相关。对于本届海洋文化论坛的主题“追寻深圳海洋梦”,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刘申宁提出要拓宽思维,加深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他认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让人的视野开阔、思想有张力。海洋梦就是要拓宽视野,把眼睛看到别的地方,然后把有价值的变成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