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前言
一、深刻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一)立足现有基础
(二)剖析存在问题
(三)迎接机遇挑战
二、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二)引导“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空间集聚
(三)推动产业融合、协作互补、联动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
四、着力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一)制定一揽子基础认定政策
(二)完善七项综合保障措施
(三)探索若干个性发展策略
(四)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
五、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前言
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市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明确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宏伟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形势任务,立足于“全市一盘棋”,北京市创新提出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将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统筹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促进要素聚集与产业链分工协作,引导区县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全市文化创意氛围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古都北京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的保护和弘扬。
为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统筹指导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北京市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所划定的功能区,是规划期限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等。
本规划期限为2014年至2020年。
一、深刻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一)立足现有基础。
北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也是我国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企业总部和文化产业资本最集中的地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绝佳条件。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形成了以30个市级集聚区为载体、带动区县集聚区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模式。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①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约2406.7亿元(2004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17.3%),占全市GDP比重为12.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市自2006年起共认定了30个市级集聚区,涵盖了全市16个区县及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截至2013年底,30家市级集聚区内的742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共实现收入140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14%;从业人员达到14.8万人,占全市比重14.1%。其中,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集聚效应凸显,798艺术区等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集聚区建设,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发展态势初显。依托市级集聚区和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北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为主,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和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国内领先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新媒体产业等发展;文化与金融融合优化了产业融资环境,完善了金融服务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3.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同时,研究制定了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支持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等重点行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及保障措施,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4.文化贸易大幅提升,国际交流成果丰硕。文化贸易成为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亮点。2013年,北京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国际交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首都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相继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论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多项国际活动,成功入选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设计之都。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展会中,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也日益成为展会亮点。
①年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其中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
(二)剖析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协调,产业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区县产业定位有待优化。各区县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产业和项目存在同构性、同质化现象。三是政策空间载体有待夯实。集聚区集聚效应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产业促进政策不到位,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文化资源和创意的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相关产业对于文化创意创新的认识不足,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业和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迎接机遇挑战。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优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相继成立,全面统筹和推进文化产业及国有文化资产的发展工作,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宏伟目标的提出,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北京市确立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新的战略任务,将通过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和引领发展态势日益明显,逐步夯实了产业政策空间载体的新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业态和产品内容,大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加快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结构性重组进程,培育了一大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重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目前,北京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影视、广告会展等行业集群发展态势凸显,引导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为建设新的产业政策空间载体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4.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引领、走向世界提出了新挑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是与世界各国、国内其他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窗口,既为北京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要素,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也使北京面临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巨大挑战和直接压力。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创新和创意作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国内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且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北京市必须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基础稳固、重点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持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二、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坚持和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定位,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充分挖掘利用首都文化资源和优势,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切实加强产业协作与产业融合,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注入新的活力。
(二)规划原则。
1.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经验,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完善区域分工,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产业融合、重点提升。促进科技、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地位。促进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聚焦“3+3+X”重点产业领域,激发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活力,加快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成长,推动若干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重点功能区、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带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提升。
3.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在促进全市文化创意氛围的基础上,引导不同类型、不同环节、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向相关功能区集聚发展。坚持空间集约利用,鼓励功能区带动传统历史文化区域、工业遗址的有机更新和商务办公区域的文化转型发展,推动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4.规划衔接、区域引导。加强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积极通过功能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区县产业转型升级和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结合各区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政策、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引导各区县通过功能区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区县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功能区产业发展体系。
5.先行试点、循序渐进。依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各行业发展特点,挑选若干发展基础较好、政策示范条件成熟、试点意义重大的功能区或分片区予以重点支持,率先开展项目审批、财税支持、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政策先行先试,为功能区整体规划建设和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三)发展目标。
通过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打造推动产业要素集聚、服务平台建设及政策措施落地的政策空间载体,进一步引导区县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使功能区成为带动产业转型的示范、服务首都居民的窗口、展示人文北京的舞台、建设宜居城市的样板。
1.以功能区建设推动形成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的空间总体布局,进一步引导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推动区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使功能区创造全市8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培育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企业集聚度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标,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意、营销等高端人才。同时,通过功能区建设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调整优化和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缓解核心区功能过分集聚引发的大城市病。明确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品质和文化内涵。优化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和人居生态环境,提升远郊区县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就业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功能各异、区域错位发展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2.以功能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集聚融合,实现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带动首都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功能区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业、旅游、农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驱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功能区与各区县及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城市功能空间发展动力和文化建设品位,使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3.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全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消费大幅增长,文化宜居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功能区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品牌,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引导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同时,以功能区建设为先导,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北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文化传承,营造创意氛围,促进文化交流,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创意城市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三、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在涵盖30个市级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等政策空间的基础上,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发展模式,紧扣北京市“3+3+X”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从产业门类、产业链环节和产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北京市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规划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着力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共计441.56平方公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
(一)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是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空间载体的“中心城文化核”,涵盖了集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环节的主要功能区。中心城文化核重点依托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极具优势的金融、总部资源,通过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和老字号品牌文化,进一步发挥集聚融合、带头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升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空间带动能力,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和全国文化产业的中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推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街区风貌的传承与复兴,切实做到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保护好中华文明的这张金名片,着力扩大北京文化、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带:是指以中关村海淀园和石景山园为核心,向东延伸至朝阳电子城,向南延伸至丰台科技园、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和亦庄经济开发区的“文化科技融合带”,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最为密集、教育科研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带将重点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动漫网游、新媒体、数字出版、设计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未来将积极向顺义新城、亦庄新城拓展,为形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注入新的文化创意活力。
两轴: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推进功能区点轴扩散、东进南拓,形成沿长安街延伸的东西轴和沿城市中轴线的南北轴。
东西轴是北京文化创造产业轴,西至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东至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是北京充分利用创新和创意,面向世界创造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轴线。未来将紧紧依托通州新城城市副中心定位,促进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向通州新城拓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加快通州原创艺术及工艺美术产业化。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扩大北京数字内容等产业规模,全面提升“北京创造”中文化创意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南北轴是北京文化服务产业轴,北至未来文化城功能区,南至创意设计服务功能区,是北京服务市民文化娱乐消费、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轴线。未来将加快响应城南行动计划,紧抓首都第二机场建设机遇,积极推动丰台、大兴(亦庄)的创意设计、新媒体服务等产业发展,带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北京服务”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多中心:是以功能区和分片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和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节点。如天竺文化保税功能区、音乐产业功能区中的中国乐谷片区、影视产业功能区中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片区,以及文化休闲板块中的主题公园和历史文化景区等。
专栏1: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空间格局与上位规划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其中: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其中: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是首都“四个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区,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核心地,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文化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分布区,金融机构、总部企业聚集地,国家金融管理核心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是首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高端服务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首都经济辐射力和控制力的主要支撑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集中地,是北京集中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区域。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平原地区,是首都战略发展的新空间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着力区,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是承接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区域,是首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和示范基地。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是沟域经济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建设的示范区,是构建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点地区,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两城两带”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受限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两带”目前尚未成形。
“六高”是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
“四新”是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
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提出“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总体空间格局,充分顺承了上位规划的空间结构,并体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发展特点。其中:
“一核”是“中心城文化核”,是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轴焦点和金融街高端产业功能区的所在地。
“一带”是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形成的独有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和科技的大部分产业均集中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并形成最具活力的文化、科技发展带,主要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该带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在空间上的体现,也是“六高四新”中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功能空间的串联。
“两轴”是在充分研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顺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两轴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轴。
“多中心”则进一步与未来科技城、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等形成了协调和呼应。
(二)引导“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空间集聚。
基于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紧紧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发展规律,依托北京市已经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按照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功能拓展的原则,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为纽带,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培育市场主体、综合建设服务平台,构建“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差异化、多层次、高效率、复合型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引导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内各产业有效集聚、有序发展。
1.文化科技融合主线。
文化科技融合主线贯穿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始终,是北京市实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主战场,也是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及北京市科研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成果转化率的政策载体。
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文化科技融合主线的主要载体,重点依托中关村海淀园,按照文化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增值电信服务、移动互联产业等产业空间集聚规律,形成专业化的楼宇、园区载体。同时,功能区还将推动首钢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着力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融合新业态,促进搬迁后的首钢主厂区产业转型发展与空间改造升级。
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以中关村东城园相关区域(原雍和园部分区域)和石景山园等为核心,重点推动东城园的数字内容产业和动漫网游运营、版权交易及衍生品授权等行业集聚,着力提升石景山园动漫网游研发、原创开发、设计制作等创新创意环节的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三间房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动漫设计、影音配套等动漫产业细分行业发展,鼓励以中国传媒大学创业基地等为载体的动漫网游创业,建设动漫社区;强化中国动漫游戏城在展示交易、交互体验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功能区将按照不同产业链的分工特点和空间选择偏好,引导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空间集聚,并以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外包等形式加快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同时,文化科技融合主线着重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对科教资源、人才资源、资本供给的集聚能力,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
2.文化金融融合主线。
文化金融融合主线是北京市发挥全国金融机构总部优势,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带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总平台和发动机。
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区。以金融街片区为核心,着力引导大型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为全国培育、创新和示范文化金融产品,努力打造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其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建立文化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版权质押、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文化金融服务方案;引导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金融资本聚集,构建支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着力引导以中关村东城园相关区域(原雍和园部分区域及东二环周边区域)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总部密集区域发展,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控股或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文化创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创意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金融业和总部经济是城市中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文化金融融合主线遵循金融业发展规律,着力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集聚,推动形成全国最强、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核心和总部集聚区,引导和服务相关功能区发展。
3.文化艺术板块。
文化艺术板块依托北京市艺术、人才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遵循文化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着力促进形成文化艺术上、中、下游产业链,提供艺术创作、展示与交流的产业化平台,通过重点建设天坛-天桥核心演艺功能区等区域,提升北京演艺中心地位,加快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推动全市文化艺术及时尚创意氛围提升。
天坛-天桥核心演艺功能区。依托北京南城传统演艺集聚区域,主要发展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业,重点支持优秀演出剧目创作、展演和特色剧场建设,加快培育演艺集团总部和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演出、版权服务、相关消费及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强演艺交流,形成北京市演艺文化中心和特色功能街区。
戏曲文化艺术功能区。依托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等戏曲艺术、教育资源,基于园博园会址和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戏曲演艺、教育、展示、体验、衍生品等产业体系,开拓传统艺术传承推广的新形式。
798时尚创意功能区。在798、751等园区基础上,进一步向北、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外溢文化艺术功能和要素,形成国内外现代艺术的汇聚交流中心和现代艺术创作中心。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创作和文化艺术品交易,并推动向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中介服务等产业发展,不断创新艺术工作室、艺术孵化器、创意工场、展览培训等新业态。
音乐产业功能区。遵循成熟的音乐产业链分工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着力引导中国唱片总公司创作园等区域发展音乐产业战略投资、版权保护与交易、音乐产品输出传播等重点环节;鼓励1919音乐文化产业基地探索音乐产业投融资创新,完善民营音乐产业领域的原创音乐孵化、音乐产品输出、音乐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等产业环节;提升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音乐展演、行业交流和音乐创作功能;打造通州九棵树区域数字音乐全国中心地位,积极发展数字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与培训、音乐产品录制等产业环节;提升平谷中国乐谷和大兴钧天坊等郊区县乐器研发、制作、交易以及表演、培训等各环节发展水平,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产业特色化发展链条。
4.传媒影视板块。
传媒影视板块主要依托北京国家传媒和影视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影视产品、渠道、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着力建设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进一步完善传媒影视产业改革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措施,助力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枢纽城市和影视产品制作中心。
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功能区。依托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凤凰传媒等大型传媒机构,充分利用朝阳区丰富的商务办公用地、工业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聚配套中小型传媒影视产业项目、制播企业、创意人才、投资基金、技术装备等要素,大力发展新闻业、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服务与传输、广告业,以及相关的软件业、网络服务、设计服务业、文化商务服务和高端设备制造业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形成功能区内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和专业化园区网络体系,建设国际信息传媒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挥区域功能优势,通过传媒产业辐射带动通州新城发展,加快通州原创艺术产业化步伐,提升文化设施水平和创意文化氛围,进一步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影视产业功能区。重点建设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中影基地二期工程、制片人总部基地、影视产业孵化中心、辉煌百代数码影城等重点项目为依托,探索电影产业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持新路径,着力提升电影剧本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及综合服务水平,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产业要素集聚、品牌活动集合、综合服务齐全的国际化影视城;通过建设中央新影集团影视产业创意园等重点项目,着力引导北影、新影集团厂区转型提升为我国电影行业的总部基地、战略投资运营中心和版权交易中心;支持中国北京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电视节目和相关产品外包,深化国有电台、电视台体制机制改革,丰富电视产业市场。进一步探索功能区多元化利用形式,促进文化旅游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
新媒体产业功能区。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为核心,着力开拓新媒体研发、运营、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形成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培育与孵化基地;依托中关村电子城西区、北区和亦庄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雄厚的制造业实力,推动新媒体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抢占移动新媒体时代硬件标准;依托垡头产业基地工业遗产资源,加快推动新媒体成果展示、数字内容创作和后台云服务等业态发展。通过新媒体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数字内容形式,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5.出版发行板块。
出版发行板块依托北京出版业传统优势地位,通过集聚国内外原创作品、数字出版、绿色印刷等相关资源,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传统印刷出版行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疏解淘汰传统高耗水、重污染印刷企业,进一步推动建设全球出版中心。
出版发行功能区。按照出版物性质、发行渠道和产业链环节,着力打造各环节空间集聚的专业化片区。以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重点,推动发展集数字出版创意策划、数字内容加工生产、数字出版平台运营等服务于一体的,面向互联网、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数字出版基地;以位于西城区的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为依托,集聚民营出版企业总部,探索出版体制改革、优化出版资源配置、鼓励新媒体发展,打造中国出版业改革试验区;以朝内大街周边区域为重点,加快推动国有传统出版发行总部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建设位于朝阳区的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在创业孵化、人才培训、交易经纪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源集聚;完善北京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的版权交易发行、出版文化展示等功能,建设北京出版物会展贸易产业中心;引导北京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顺义雅昌印刷标准化(胶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基地等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出版印刷行业向绿色印刷转型升级,引领全国绿色印刷标准和印刷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功能区建设,集聚出版发行相关产业要素,重点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功能的融合发展,探索、引导和支持新形势下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新模式。
6.设计服务板块。
设计服务板块依托北京设计之都的企业、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创意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创意设计服务功能区。以北京设计之都大厦、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为核心,依托雄厚的工业设计基础和健全的产业孵化体系,加强以红星奖为代表的中国工业设计品牌建设,打造我国工业设计交流中心,引领提升“中国创造”、“北京创造”实力;鼓励中国(大兴)设计瑰谷建设,依托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旺盛的设计需求,重点提升机械设计、汽车设计、移动终端设计等高端制造业设计服务水平;依托北京(永外)时尚创意产业基地和大红门区域的服装纺织企业,引导其向服装设计、家居设计转型;依托展览路片区,强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助力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引导中关村石景山园设计组团紧密结合文化科技融合趋势,发展以交互展示、虚拟现实应用等为代表的信息设计服务产业,以及消费电子设计、品牌设计、动漫设计等设计服务新业态。
功能区将强化对创意设计人才和机构的集聚能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设计版权保护力度,推进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建设,加快实现北京“设计之都”的宏伟蓝图。
7.文化交易板块。
文化交易板块依托北京市众多金融机构总部、博物馆资源和国家级文化贸易口岸、原创艺术基地及传统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以天竺文化保税功能区为重点载体,大力集聚国内外文化贸易企业、人才等要素,建设交易平台、文物艺术品监管库、物流体系等配套设施,助力北京建设亚太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
天竺文化保税功能区。利用空港保税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品的仓储、物流、展示、交易等环节,推动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交易平台,同时为国际、国内文化生产、传播、贸易机构提供专属保税服务。
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按照交易品类型和交易方式,重点发展美术馆-隆福寺高端艺术品交易区的高端文化艺术品拍卖、展示和鉴赏服务功能,塑造首都文化艺术品市场品牌和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品牌;提升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等历史文化区域的传统古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交易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内艺术品经营商店规范、有序发展,建设特色艺术街区;鼓励通州宋庄区域加快原创艺术及工艺美术产业化步伐,建设服务于原创艺术及工艺美术品的展示和交易中心;鼓励以门头沟北京宝玉石文化博览交易中心为代表的郊区县相关区域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大型文化艺术交易功能集中区。
8.会展活动板块。
会展活动板块依托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大型会展设施、奥运场馆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能力,构建国家级的会展服务和文化体育新型城市功能区域,推动北京建设国际会展业中心城市。
会展服务功能区。立足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区位优势,依托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这一北京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展馆基础设施资源,重点打造顺义国展产业园,同时加强与老国展、北京展览馆、农业展览馆的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北京会议展览服务水平,继承和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会展品牌,引导会展专业人才、资金、项目向功能区集聚,推动酒店、中介、商贸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会展服务中心。以筹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国际会议为契机,加快建设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支持并鼓励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国际会议,助力北京打造国际政治和文化交流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功能区。立足于奥运场馆和国家会议展览中心等设施,着力加强中外文化、体育交流,重点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与主题展览、文化演艺、民众参与体验等活动,构建文化体育多功能新型城市区域。
9.文化休闲板块。
文化休闲板块依托北京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旅游休闲资源,着力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休闲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文化休闲城市功能区域的建设,引导各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北京老字号品牌文化推广功能区。包括前门、大栅栏、王府井等老字号品牌聚集区域,规划以老字号溯源工程和年轻化工程为基础,加强老字号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协作,引导建设各类老字号品牌保护、挖掘与弘扬推广的文化产业基地,形成集文化、商贸、旅游、制作、展示、消费于一体的重要城市文化功能区域。
未来文化城功能区。以建设国家大马戏院、北京魔术城、海
落新都市中心和昌平京北文化中心等为载体,满足北京市民更加多元、时尚的文化休闲生活,并为北京数字文化内容和技术提供展示平台,形成与未来科技城相呼应的北京未来文化城。
主题公园功能区。以北京国际旅游度假区、欢乐谷、世界公园等城市主题休闲娱乐区域为载体,大力推动以酒店业、演艺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拉动市民文化娱乐消费,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娱乐氛围。
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①。依托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丰富的生态旅游休闲资源,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云居寺文化景区、明十三陵文化景区、斋堂古村落古道、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文化旅游景区和永定河生态文化新区、北京文化硅谷、古北水镇民俗文化体验区等重点项目为载体,整合开发文化休闲与娱乐的城市新型功能区域,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生态保护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产业融合、协作互补、联动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
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原生动力,通过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和“功能”的纽带作用,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作、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头引领作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空间协调发展,形成功能区内部、功能区之间、功能区与各区县及京津冀的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1.以功能区内部产业融合促进功能区空间品质提升。各功能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形成关联互动的产业体系和沟通高效的公共空间体系。大力完善与功能区主导产业发展具有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和侧向关联的产业和设施,包括功能区内为生产、消费和文化休闲生活提供便利的配套产业,并提供多元化的办公空间和差异化的租金措施解决各类企业的不同需求。鼓励功能区之间加强产业关联,针对共性问题和共性资源,积极构建产业统筹发展体系和协作机制,为功能区之间产业发展、公共平台建设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鼓励中小型园区融合发展,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形成各功能区内部空间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功能区之间联系便捷、策略呼应、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体系。
①因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面积过大,且多涉及景区景点,并无明确四至边界,不利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和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整体投入产出强度的评价,故不划定该功能区的具体空间范围,仅列出重点景区、重大项目等。
2.以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促进功能区和北京市其它重点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落实首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文化科技融合主线为主要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以文化金融融合主线为载体,推动功能区和金融街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点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带动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及产业附加值,推动功能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首钢老工业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通过融入文化要素,激活现有资源,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效益,推动功能区带动传统商务办公区域、商贸零售区域转型发展,打造创意社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和文化休闲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附加值,推动郊区县景区从旅游观光和门票经济向文化产业和综合效益转变,带动景区周边村庄的传统农业向“文旅农”融合的品牌农业、休闲农业转变。
3.以功能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带动远郊区县文化功能提升,进一步凸显人文北京城市空间特色。积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促进北京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的作用,在中心城区的功能区规划范围内,鼓励通过产业置换和孵化,疏散居住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高的旧城胡同、城中村落、小商品批发市场等非首都核心功能区域,加快解决城市发展顽疾,进一步改善旧城风貌、提升旧城品质。鼓励对闲置、废弃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商业办公设施、城区废旧厂房等进行再开发。依托各区县产业特色优势,鼓励文化创意产业按照新城定位和产业链分工,有序向各区县转移集聚,并在新城内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娱乐综合体,进一步带动区县产业均衡、协调发展,增强新城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鼓励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休闲品质。
4.以功能区建设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有统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基础。按照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求,遵循文化创意产业不同行业特点,鼓励出版发行功能区、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的设备制造、批发集散环节以及影视产业功能区部分外景基地转移至津冀地区更具土地及其他要素比较优势的区域。加强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798时尚创意功能区、戏曲文化艺术功能区、音乐产业功能区、新媒体产业功能区、创意设计服务功能区、会展服务功能区与周边产业区域及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天竺文化保税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功能区、北京老字号品牌文化推广功能区、未来文化城功能区、主题公园功能区、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等服务京津冀文化需求的能力。加快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着力强化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区以及传媒影视、出版发行、设计服务、文化交易等板块的相关功能区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与各地文化园区、基地的产业链联系,引领带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专栏2: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县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类别
四、着力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性和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规划构建“1+7+N”的功能区综合保障体系,即“一揽子基础认定政策,七项综合保障措施,若干个性发展策略”,协同应用法规、经济、行政三种调节手段,从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系统把握功能区建设所需的要素体系,引导和规范不同功能区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一揽子基础认定政策。
研究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人才、产品等一揽子认定政策,包括: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认定标准,作为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租金补贴等财政支持措施的基础性依据;不同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微等不同类型企业的划定标准,为出台针对性的产业促进措施奠定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认定标准,为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创业补助、职称评定和户籍管理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文化创意产品、版权和项目的认定政策,为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无形资产评估服务提供基础。
(二)完善七项综合保障措施。
1.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思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在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下,探索建立市级部门、区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管理运营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和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意创新能力。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文化公共服务、建设文化服务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职能,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法规和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和功能区发展相关条例,完善功能区内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准入门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流程、严控审批时限、公开审批标准、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和功能区建设,允许投资人在功能区内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创意企业。破除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规划衔接、部门合作、产业联盟、技术共享、市场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加快培育、发展和规范功能区内相关行业协(商、学)会、中介组织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研究行业发展、制定共性标准、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要素聚集,提高产业运转效率,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人才队伍保障。
深入实施中央“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借鉴中关村高新技术人才扶持政策,研究建立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有利于培养和引进世界顶级创意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高级人才提供保障。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创意领军人才、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金融融合的资本型人才、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和贸易规则的外向型人才。推广人才“打包”引进模式,以领军人才带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入驻功能区。进一步激发国有文化单位和非公文化企业的人才创新活力,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研究探索产学研联动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完善国有、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在功能区内创新创业。
建立健全功能区文化创意人才的认定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功能区文化创意人才信息资源库和综合保障服务平台。完善功能区内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各类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奖励体系,对各类人才的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进行奖励和资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3.财政税收保障。
引导市级统筹的文化创新发展专项(产业类)资金支持重点功能区建设,鼓励各功能区和所在区县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及实际情况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加强市、区两级文化创新发展资金的统筹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和重大项目按照各功能区产业定位布局落地。鼓励政府采购功能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引领和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细分市场。
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法,积极争取出台功能区税收优惠试点政策。在规定期限内,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功能区内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国家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在规定期限内免征房产税。积极研究制定功能区内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文化创意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等运营成本。
4.金融支持保障。
充分发挥首都金融机构总部优势,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促进功能区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鼓励银行、信贷和担保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增加版权质押、股权融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多种促进功能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融资品种,重点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进一步缓解文化企业、文化项目融资难题。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在功能区内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鼓励功能区内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优先安排功能区内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在功能区内率先探索金融机构选择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型文化创意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保险服务水平,积极在功能区内开展业务。
加强国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域、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和功能区的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京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及相关专业性展会、交易会等平台,促进功能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易。
加大功能区内金融支持文化消费的力度。探索开展艺术品、工艺品资产托管,鼓励发展文化消费信贷。鼓励文化类电子商务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促进文化领域的信息消费。加强功能区内金融机构和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点建设和运营环境建设,完善银行卡刷卡消费环境,提升文化消费便利水平。
5.建设用地保障。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基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重点保障功能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优先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旧城、旧工业区和城郊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利用工业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模式。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鼓励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城建设,对于能够带动区县和功能区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安排。严格监督文化意产业建设用地的开发管理,坚决禁止借文化之名进行房地产开发。
明确工业用地变更为文化创意产业用地的途径和政策措施,探索在北京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用地分类,并在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
6.对外合作保障。
紧紧抓住设计之都建设机遇,发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步伐。鼓励功能区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搭建产品服务贸易中介平台,举办投资贸易推介活动,承办国际文化节事活动,参加国内外相关文化节会。鼓励功能区企业出口产品和服务,落实“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结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逐步将文化服务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的相关规定,对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鼓励功能区文化创意企业为承担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和期限内,免征进口关税。积极支持功能区企业海外并购、境外投资,推进文化贸易投资的外汇管理和结算便利化。
积极推动国际化要素向功能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功能区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创意城市、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交流,重点推进创意设计和相关行业在产业联动、版权保护、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快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组织、大师、工作室在功能区内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功能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文化创意类外包业务。鼓励功能区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加大对外投资,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创意企业,收购国际知名文化创意品牌。鼓励功能区内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标准,推动功能区内自主标准国际化。逐步建立以北京为重要节点的全球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体系。
着力推动天竺文化保税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重要窗口。推动天坛—天桥核心演艺功能区、戏曲文化艺术功能区、音乐产业功能区、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会展服务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功能区、未来文化城功能区承接国际文化创意节事、赛事,举办国际文化创意产品展演、展拍。努力将798时尚创意功能区、北京老字号品牌文化推广功能区、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等建设成为具有首都文化发展特色的国际名片。鼓励符合条件的功能区建立海外园区。
7.公共服务保障。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主线、传媒影视板块、出版发行板块、设计服务板块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功能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使用、技术认证和指导等服务。加强文化艺术、文化交易、会展活动、文化休闲等板块的相关功能区中介服务平台与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功能空间的带动能力。
完善道路、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快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安排功能区内建设用地开发时序,优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功能区内外部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合理规划布局公租房建设用地,妥善解决功能区企业员工住房需求,促进职住平衡,进一步提升功能区交通、市政、环境、商务、生活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建设服务于功能区的文化公共设施和空间环境,加快营造功能区人文氛围,全力提升功能区文化品味。
(三)探索若干个性发展策略。
针对各功能区发展阶段的差异和产业定位的不同,结合各自发展基础与资源禀赋,分别利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对外交流等支持手段,研究制定若干有针对性的产业专项引导措施。鼓励各功能区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探索制定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个性发展策略,通过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共同推动各功能区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
(四)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
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多样性和要素的复杂性,切实加强功能区之间各类政策措施的全局统筹与相互协调,实现对各功能区进行分区促进、分类指导,保证政策措施的合理制定、有序实施。以共性政策为主体,集中研究、统一制定;以个性策略为配套,先行先试、分步推行;两者有机结合,共同理顺功能区综合保障体系关系,避免政策措施的重复与冲突。明确功能区内部各片区享受同等政策措施,功能区之间突出政策区分度,以促进不同主导产业的集聚。探索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强化功能区之间的政策沟通与协作。
五、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全市各相关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本规划的实施管理,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研究建立市级部门之间、市区两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解决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发布功能区建设目标、年度计划和重点支持产业目录,率先建设功能区示范园区并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协调重大文化项目落地等。研究制定支持功能区建设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功能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各区县要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本区县的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好各项决策部署。